如何在新时代下的结对编程中将代码玩出花来
godkun opened this issue · 0 comments
好久没写文章了,标题起的有点膨胀。
你猜我想说什么
我想写一个结对编程小记。最近在和 S
(帅气的花名) 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一次结对编程。现在我准备把结对编程的一些思考分享给大家,下面开始吧。
PS:
此篇文章,不拘泥于细节,将会聚焦整体上的见解,希望对各位小伙伴有所帮助。
为什么就叫新时代下的结对编程
这里我说明一下原因,请往下看。
传统结对编程
百度百科的定义如下:
结对编程(英语:Pair programming)是一种敏捷软件开发的方法,两个程序员在一个计算机上共同工作。一个人输入代码,而另一个人审查他输入的每一行代码。输入代码的人称作驾驶员,审查代码的人称作观察员(或导航员)。两个程序员经常互换角色。
在结对编程中,观察员同时考虑工作的战略性方向,提出改进的意见,或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处理。这样使得驾驶者可以集中全部注意力在完成当前任务的“战术”方面。观察员当作安全网和指南。结对编程对开发程序有很多好处。比如增加纪律性,写出更好的代码等。结对编程是极端编程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我觉得过时了呢,听我简单(胡)析(诌)下:
两个人共用一台计算机,这可能在 ACM
竞赛或者组队 PK
中常见。但对于业务开发来说,有点不科学,首先效率就不高,如果对方代码太可爱,可能会忍不住打他。当然了,在特殊场景下也会出现,但是 95%
的场景下,是不可能存在下图这种场景的。
那什么是我认为的新时代的结对编程呢?
新时代的结对编程
我认为新时代的结对编程,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
两(N
)个 coder
, 两(N
)台电脑,坐在一起(后续也可以不用坐在一起)进行开发。代码可以互相看到。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可以互相看到并且看懂对方的代码。
什么意识呢,这里我举个例子:
我和 S
达成意见,S
负责 node
, 也就是后端,我负责前端,前后端分离。然后各自的代码我们都能互相看到,要开发什么功能,我们都知道,我可以 review
S
的代码,S
也可以 review
我的代码。当开发的时候,我可以通过 review
S
的代码,提前知道 S
的接口逻辑。如果我认为他的逻辑写的有问题,我会和他进行沟通,提前把可能存在的疑问处理掉。我也会提前按照他写的接口来预留好请求这块的逻辑处理。总之,在我理解的结对编程中。应该是能力相同,代码相同,通过互相 review
对方的功能代码,来对比自己的代码。从而告诉对方可能存在的问题,而这种问题的解决会让开发的效率大大增加,更早的解决了潜在的一些问题。
PS: 当然这种新的方式,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比如你要能看懂后端的代码。嗯,如果是
Java
,你可能会比较艰难。当然,他也会更艰难。所以还是node
大法好,手动滑稽。总之,这是我认为的新时代下的结对编程,它不具有普适性,当然这种形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结对编程之前的狂欢?
嗯?按照传统,当然是来一次结对前的庆祝。去了趟 1912
,吃了个大餐,享受了下日式服务。然后去咖啡馆开始 face to face talking
,愉快的结对编程就要开始了。
怎么玩出花呢?
我分为两个部分去介绍,第一部分是前端,第二部分是后端。
前端
技术架构选择
首先,框架的选择这块,在衡量之后,选择的是 Vue
。这里我对用什么框架,其实没什么看法,唯一的看法就是:
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开发框架,从而提高整体的开发效率。
要不要使用脚手架,这块我也持上面的那句话,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适的选择。这里我选择 Vue-cli3
来快速搭建应用。怎么使用,自己去研究一下就知道了。
这里可以提供几个路径
第一个路径:去 https://cli.vuejs.org/ 官网研究
第二个路径:去看 vue-cli3
的源码,了解一下内部的一些机制,比如 chainWebpack
的实现,vue.config.js
的默认设置是如何实现的。
第三个路径:去 github
上,找一些用 vue-cli3
搭建的项目,clone
下来,研究一下别人是如何使用的。
PS: 我个人认为脚手架是不会存在技术上的难度的,多看看文档,不行的话再去看源码捣鼓捣鼓,就差不多了。
样式方案的选择
选完技术框架,我们再来看看样式的选择,通用的样式方案,业界的标准基本都是相同的。但是关于组件中的样式该放哪,目前在业界,大概有这么两种。
样式和组件目录分离
样式和组件目录分离,这个是目前很多 ui
库采取的方式。
比如 iview
elementui
,我来截图展示一下。
从上图可以发现,组件的样式全部放在了 style
目录里,并且用的是 less
。
样式和组件目录不分离
说到这个,目前具有代表的大概就是 ant-design
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 ant-design
中,组件的样式是放在组件目录里面的,同时也是用的 less
。
使用哪种样式进行编写
至于使用哪种样式风格编写。为了玩出花,我采取的是同时使用三种样式:scss
less
stylus
。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喜欢 stylus
,因为其类似 python
的缩进写法,简单快速。一不用写分号,二不用写括号,三也可以不用写冒号。如果你看过 vue-cli3
的源码,你会发现其中的 ui
部分,样式使用的就是 stylus
。
总结
关于样式方案的选择,我想表达的是:
在组件的样式处理方面,业界存在两个标准,不存在好和不好,但是我们需要知道这些标准,通过知晓,来给自己的实践中多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我使用的是:
样式和组件目录不分离的方案,同时样式编写采用的是三个样式,主用 stylus
。
关于状态管理
业界的状态管理有很多,vuex
、 redux
、 mobx
、 dva
等等。目的都很明确:通过抽象封装掉混乱。
对于我来说,会思考一个问题,此项目是否真的需要
vuex
,为了玩出花,我做的处理是:
切了两个分支,一个不使用 vuex
,一个使用 vuex
。
什么时候使用
vuex
当组件中需要共享一些数据的时候,并且数据较多,就可以使用 vuex
。如果数据不需要共享,或者较少,其实也没有必要用 vuex
。
vuex 的两种形式
使用 vuex
时,如果需要管理的状态不是很多,那可以直接写到一个文件中。如果需要处理的状态很多,那就使用 module
的写法。将状态进行分类,分成不同的 module
。
关于请求的处理
对于请求,我这边做的是,将请求部分尽可能的抽离出来, 预留好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坑。比如,预留请求拦截,预留对请求进行加密,预留公共的参数,预留好模拟数据的坑。
我一般将这部分逻辑分成三个类。一个是 StateService
,一个是 ApiService
,一个是Service
。当然如果服务过多,可以对 Service
进行细分,比如 UploadService
、 MonitorService
等。
关于模拟数据
说到模拟数据,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使用 easy-mock
,使用 rap
等。而在我这边,选择了一种很少人知道的做法,那就是通过装饰器来进行数据模拟。
什么意识呢?我简单介绍下
从上图可以知道,我对 Service
中的 getuserinfo
进行了装饰拦截,通过装饰器来将模拟数据注入进去。再通过环境判断来确保在生产环境上,此装饰器方法失效。
虽然会有入侵代码的味道,但是在真正尝试了后,你会感受到利用装饰器来解决数据模拟 的魅力,因为你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所有请求逻辑。从而达到完全不依赖后端接口来实现前端全流程的模拟。
关于工具方法
对于这个,需要去思考此项目需不需要依赖一些工具库,比如 lodash
、 ramda
。如果不怎么依赖,那就用原生写吧。
对于工具方法,我也会进行分类,我会分为内部方法和外部方法。如果只是提供给另一个方法使用,并不会暴露到业务中,那我会把它认为是内部方法。
关于性能
这个是老生常谈的事情了,我一般把性能这块分为两个方面。
脚手架能做到的事情
- 将依赖包和业务代码进行分离
- 对
js
css
等进行压缩,是否对css
进行分离 - 是否对图片进行压缩,是否对小图片进行转成
base64
- 根据业务情况决定是否使用
cdn
- 对第三方
ui
库进行性能处理,比如后置编译 - 和后端进行沟通,决定是否开启
gzip
脚手架做不到的事情
关于图片压缩
虽然 webpack
有图片压缩,但是根据对比,其压缩的质量和效果还是没有 tinypng
优秀,如果有不知道 tinypng
的小伙伴,可以点击 https://tinypng.com/ 进行 TP
。
tinypng
的压缩算法没有开源,虽然可以免费使用,但是会存在一些限制,对此 github
上有人专门开发了 tinypng for mac
。 小伙伴可以自行了解一下,工具还是很好用的。可以原位置替换文件,压缩后的图片基本没有损失。
代码级别的性能提升
这是脚手架做不了的,我们在写代码的时候,要注意代码方面的性能。比如将数据存到局部变量、优化循环、函数去抖、函数节流、图片懒加载等等吧。性能这块我就不提了,太老生常谈了。
关于async await 和 promise
这块我提一下。在项目中,我们究竟要怎么灵活使用 async await
和 promise
,首先明确的一点是,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这里我发表一下个人看法,下面是几种使用两者的场景。
- 当你想用
try catch
捕捉异步操作的异常时 - 当你要在一个异步操作中嵌套另一个异步操作时
- 当你想将一个函数包裹成
promise
的时候
我简单举个例子,如下代码:
fn(res => {
// TODO:
})
上图中,fn
是一个异步操作,该函数中会执行回调函数。现在有两个问题:
- 如果我们想让
fn
变成promise
呢? - 如果我们想在回调函数中继续执行其他的异步操作呢?
针对上面的两个问题,现在来依次解决一下。
解决第一个问题:
首先我们把异步操作的 fn
变成 promise
形式,很简单。
大致代码如下:
function wrap()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fn(res => {
resolve()
})
})
}
解决第二个问题:
如果 fn
的回调函数中,还要进行异步操作,那该如何优雅的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个时候就要使用 async await
了。
大致代码如下:
function wrap() {
return new Promise(async (resolve, reject) => {
try {
fn( async res => {
let result = await fn2()
})
}catch(err) {
// TODO:
}
})
}
是不是发现,代码都是同步的,可以使用 try catch
。嗯,就是这么简单自然。
关于动画衔接
我们知道,交互这块要友好,不能太生硬,跳转等需要保证流畅性。所以在部分页面中,使用了 gsap
,不了解的小伙伴可以去查一下资料。
简洁代码如下:
// 只用到了 TweenLite 、TimelineLite 两个方法
import { TweenLite, TimelineLite } from 'gsap'
let tw = new TimelineLite()
tw.add(TweenLite.to(this.style.blocks[0], 0.5, { opacity: 1, delay: 0.5 }))
tw.add(TweenLite.to(this.style.blocks[2], 0.5, { opacity: 1 }), '-=0.3')
通过对样式的设置来达到衔接的流畅性。
关于 loading 组件
我们在开发微信 H5
、天猫淘宝 H5
、 开发快应用、开发小程序等的时候。 loading
这块是一个必须要做的事情。比如请求开始时,loading
开始,用户不能进行其他操作,请求结束或者异常时,loading
结束。
那么在面对第三方
ui
库 或者APP
自带的实现时,我们要怎么去选择呢,是使用现成的,还是写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呢?
这块我个人的意见是自己手写一个适合自己的 loading
。这样做的原因我高度概括一下,就是:统一和灵活。
PS: 当然,这个不是绝对的。只是提供一个思路,比如微信 H5
, 天猫 H5
, 就不要用自带的 loading
,使用同一的 loading
组件。
关于开屏特效
开屏特效有很多方式,比如可以使用 vue-touch
来完成向下滑屏的操作。
大致效果如下 gif
图:
在完成以后,感觉不够炫酷。于是进行改良,执行第二种方案,采用序列帧来完成开屏的特效。
什么是序列帧呢?
序列帧就是通过将一段视频分解成一帧一帧的形式。然后通过 canvas
来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画出来,从而让用户感觉到是一连串的特效画面。可以想象成 PPT
的快闪效果。
既然需要序列帧,那么就需要加载的进度条。进度条这块可以封装成组件,思路就是通过数据加载的进度来设置百分比,同时设置一些动画的效果。
从上面可以看到,当 godkun: 源码终结者
显示完全的时候,也就是进度条达到 100%
的时候。表明序列帧需要的数据已经加载完成。
关于图片合成
需要做分享图,如果交给后端去做,由于需要合成的图片很多,后端的压力会变大。商量后,决定在前端合成,通过 canvas
来将10
张图片,合成为一张分享图,这里的注意点不多。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图片 onload
事件回调中再进行画图。
大致代码如下:
async drawCanvas() {
let canvas = this.$refs.myCanvas
canvas.width = xxx
canvas.height = xxx
let bg = await this.drawBg()
this.drawImage(bg) // 不变
// TODO: 绘制其他
let data = canvas.toDataURL('image/jpeg')
const params = {
base64: data
}
let result = await Server.getImage(params)
this.$refs.canvasImg.setAttribute('src', result)
}
PS: 这里有个坑,安卓手机下无法保存
src
为base64
的图片,后面经过采坑,决定通过将base64
数据发到后端,然后返回png
的地址来解决这个坑。
关于埋点
埋点的目的是收集各种信息,比如 PV
、 UV
、点击率、异常。那么埋点该怎么做,一般的前端埋点,我认为,需要遵循两点:
第一点:不要过度入侵代码,也就是俗称的硬编码
第二点:做到复用性,也就是进行统一的封装
比如,将对应的埋点进行重命名,如 b1
b2
b3
。
大致代码如下,简单粗暴:
burryDetail ={
b1: {
actionName: 'gotohome'
}
}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burry(key) {
let burryObject = burryDetail[key]
// TODO: args
let argN = burryObject.actionName
send(...args, argN)
}
这样做的好处是将所有埋点放在一个文件中进行集中处理,不要在业务代码里面直接写,有利于解耦。对于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在业务代码里面写的,那就特殊对待吧。
关于运行模式
说到运行模式,可以想到有开发模式,生产模式,甚至还有分析模式。目前在 vue-cli3
下,按照其规定的方法进行设置就好了。比如新建 .env.dev
.env.prd
.env.xxx
文件
如下 .env.dev
代码:
NODE_ENV = "development"
VUE_APP_BASE_URL = "xxxxxxxxxxxx"
然后在 scripts
中写入
"dev": "vue-cli-service serve --mode dev",
就可以通过 npm run dev
来运行开发模式了。
关于第三方 sdk
的代码提示问题
有时候,你会发现,引入 sdk
后,没有代码提示。然后去网上找,也找不到官方解决方案,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显然,只能自己去编写声明文件了,这里是针对
VSCODE
来说的,标准方法就是新建一个类型目录,然后新建sdk.d.ts
。
代码大致如下:
declare namespace SDK {
function fn1(callback: () => void): void
function fn2(text: String): void
function fn3(): void
function fn4(
object: {
arg1: String
arg2: String
arg3: String
arg4: String
},
callback: (res: {}) => void
): void
}
这块自己根据具体的 SDK
去编写你需要的提示就好了。
后端
后端是 S
写的,所以我就以一个 code review
的形式去大致说一下后端的整体情况吧。
后端要做什么
大致有如下几点:
- 编写
API
接口 - 编写后台管理
- 编写一些其他的辅助功能
- 设计数据库
- xxxx...
后端的框架选择
这里使用的是 egg.js
,其通过约定的哲学,来快速搭建应用,提高开发效率。egg
的学习文档有很多,贴个官网文档地址吧:
如何编写接口
这个没啥好说的,通过路由拦截,然后转到对应的逻辑处理,中间可能需要经过相应的中间件进行处理。
如何集中处理响应
如何更好地设计返回,这里的做法是将返回封装成 plugin
,然后扩展到 context
上。这样的话,你就可以通过 ctx.sendresult
来统一处理返回内容了。
中间件的使用
中间件也没啥好说的,本质上就是一个导出的函数。用来处理接收到的数据,并进行对应的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基本有两种结局:
- 第一种结局:走到下一步
- 第二种结局:在这个中间件内就
game over
举个真实场景:
比如最常见的,鉴权。我们可以在路由中就进行控制:
代码如下:
router.post('/api/xxx', auth(), controller.xxx);
在处理受限接口的请求时,先进行 auth
处理,如果没有成功,就中断后续的逻辑处理,直接返回没有登录或者没有授权之类的响应内容。
node 的 MVC
和前端的 MV*
V
这里我简单提一下,在 node
层,和在前端层,其 V
大家都是能理解的,都是视图的意识,node
层,也要写页面的,比如我们写一个 404
页面,配合处理异常的中间件。如果中间件捕捉到了 404
,那么直接返回 404
页面给前端。
C
C
在前端来说,其实是最富有变化的一个点,所以我加了 *
表示。C
对 node
来说,时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它专门去处理接收到的请求,并且分发给各个逻辑处理中心,最后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再通过 C
层返回给前端。
M
M
对 node
来说很简单,在处理逻辑的时候,需要和数据库进行交互,来实现 CRUD
从而实现数据的增删改查。M
对前端来说,也很简单,就是对 V
层的数据进行 CRUD
。前后端的 M
层还是有点区别的。
总结一下,后端的 MVC
看起来,是比前端的 MVC
好理解,前端的 MVC
就好像被强行安排了一波😂。
前端的配置和后端的配置
随着前端工程化的持续完善,前端的配置和后端的配置 ,在**上,基本是一致的,这里我就不提了。
关于数据库
上面提了,使用 mysql
,当然了,像 egg-sequelize
mysql2
这些都要用的。模型定义通常情况下是在 model
目录下,定义好模型,然后挂在到 Application
下,通过 app.model.xxx
来拿到对应模型的上下文。对模型的处理,一般是放在 service
目录下。
关于 publicPath
绝大多数情况下,前端的项目在打包后,会放到 public
目录下,所以看到这,小伙伴应该明白了构建工具中的 publicPath
是什么意识了吧(手动滑稽)。
总结
看完后端部分,是不是发现也挺简单的,代码都是 js
,前端怎么写业务逻辑,后端就怎么写业务逻辑。
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前后端需要考虑的点不一样。
后端需要考虑安全、考虑服务器的压力、考虑接口的设计、考虑数据库的设计。当然高层次一点,还要考虑负载均衡,高并发等。而前端则需要考虑页面的美观性、页面的流畅性、用户交互的友好性、页面的打开速度等等。总之,大家都不容易的,唯有执子之手,才能与子偕老。(手动滑稽 +2
)
文末总结
读完,是不是有点感觉和结对编程没啥关系,我特喵的读完也感觉到了。
开玩笑的,开玩笑的,其实,本文和结对编程是有强联系的,这个过程是我和 S
一起参与完成的。
毕竟不能只说结对编程,还是要说一下其他的东西的。
我认为结对编程的魅力,就在于可以:
互相反馈,及时调 整,共同提高开发效率。当然最重要的是可以 搞(你在说)基(什么?)
备注
- 五一的番外篇,写的有点仓促,记录一下近期结对编程的体验
- 玩出花这个事情,其实从文中也能体会到,比如三套样式、两套状态管理、装饰器解决数据模拟,序列帧解决开屏,实时
review
后端代码,根据后端代码写前端请求逻辑等等,好像也是有点花的。 - 文章难免有错,还请多多包涵,欢迎在评论处指出错误,多多交流
参考
- 本人的一次结对编程体验
我的一些其他系列文章
交流
掘金系列技术文章汇总如下,觉得不错的话,点个 star 鼓励一下哦。
我是源码终结者,欢迎技术交流。
也可以进 前端狂想录群 大家一起头脑风暴。有想加的,因为人满了,可以先加我好友,我来邀请你进群。
风之语
明天就五一了,祝小伙伴五一快乐,我不管什么安康,我只要你们快乐!
最后:尊重原创,各位首富,转载请注明出处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