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代码MVC化的例子
palanceli opened this issue · 5 comments
palanceli commented
palanceli commented
最初的版本是
#2
文件结构如下:
.
├── README.md
├── config.yml
├── go-fundamental # 基础模块
├── receiver # receiver proto协议文件及自动生成的go代码
├── receiver_server # receiver 端代码,打印收到的数据
├── worker # worker proto协议文件及自动生成的go代码
│ ├── worker.pb.go
│ └── worker.proto
└── worker_server # * worker 端代码
├── config
│ └── config.go
├── grpc
│ ├── grpc_server.go # 实现grpc接口,只是一层转发,到worker
│ └── grpc_server_test.go
├── main.go
└── worker
└── worker.go # * 核心业务逻辑
和主题相关的是标星部分。
palanceli commented
原先的实现分两层:
worker_server/grpc
实现grpc的接口,只做薄薄的转发- 核心功能放在
worker_server/worker
中来实现
由于grpc本身有一套固定的模式,算是grpc的业务逻辑,这么分层就把grpc和业务分离开了。一旦测试出bug可以比较容易地定位问题出在grpc层还是业务实现层。
但这么做的问题依然很大:
- 业务层变动的可能性很大,比如当数据变化时现在是通知一个receiver,也许未来会要求通知多个不同的receiver;有的数据类型要保存redis和mysql,有的可能只需要保存mysql;读数据的时候有的只从redis检索即可,有的可能要去mysql…… 这类变化在日常开发中经常发生。一旦修改了worker,它对应的测试用例就要跟着改。
worker_server/worker
内部本来也能看出不同的层次和模块,比如 “保存数据库并通知receiver” 属于策略, “调用redis和mysql完成保存” 以及 “调用receiver通知接口” 则属于机制。如果你是个新手,对于mysql或redis操作还不是很熟,在这么个框架下你就必须把worker_server/worker
整个逻辑实现完成后才能测试。遇到问题必须限定为属于哪一层、哪个模块。策略和机制绕在一起会增加调试的难度——redis和mysql的鉴权、连接;grpc的连接、调用这些都是在机制层经常遇到问题的点。因此,更好的做法是把这些机制层的实现模块化隔离出来,独立测试确保完全没问题。再装配到策略层,遇到问题就只考虑业务逻辑的实现即可。
palanceli commented
分析一下业务逻辑,这是个挺典型的MVC应用场景:
- M 是redis、mysql存储层
- V 是receiver,当数据变化了要通知该服务,它也许要刷新界面,尽管不在同一个进程或机器
- C 是worker的业务逻辑
修改后的代码是#3结构如下:
├── config
│ └── config.go
├── grpc
│ ├── grpc_server.go
│ └── grpc_server_test.go
├── main.go
├── model # M 层 实现存储
│ ├── mysql
│ │ ├── mysql_model_interface.go
│ │ ├── mysql_model_test.go
│ │ └── mysql_store.go
│ ├── redis
│ │ ├── redis_model_interface.go
│ │ ├── redis_model_test.go
│ │ └── redis_store.go
│ └── worker_data.go
└── worker
├── notifier.go # V层 通知receiver
├── notifier_test.go
├── worker.go # C 层 实现业务逻辑
└── worker_test.go
palanceli commented
这样做的好处是MVC各个模块可以独立测试,稳定后再组装。如果在顶层遇到问题,可以先跑一遍机制层的UT,没问题就可以信任底层,把注意力集中到业务层。遇到业务层的需求变更,也可以把注意力聚焦到该层,该层的任何修改都不会引起底层的变化。
有人问,按照原来的框架,在worker内部把M和V分函数来写不一样是分模块,具有可独立测试的效果吗?
抛开MVC的结构,其实任何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简化问题的复杂度,手段只有两个——1、分层;2、分模块。二者结合才能把隔离效果做得更好,一大坨代码堆在worker里,不便于阅读,也给修改代码引入了改错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