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教程只讲理论很少的理论,只说明最简单的写作方式,跳过所有的理论,可以直接空降到【第二部分】。鉴于此,会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同时无法超出讲述的内容,希望进一步学习的读者,可以继续系统地阅读相关书籍。
-
本教程不要求背诵任何东西,但严重依赖互联网、软件或参考书籍。
-
本教程只说明近体诗中的“律诗”、“绝句”和“词”,不涉及诗经、楚辞、汉赋、古风、歌行体、曲的写作,但读者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较简单地掌握相关体裁基础创作。
-
本教程只能说明“怎么写对”的问题,“怎么写好”的问题我也想知道。
诗歌有两大要素:节奏与押韵。中唐以前的诗歌作品,已经注意到了押韵,但节奏较弱。押韵上或一句一押韵,或几句一换韵,没有定式。唐代逐渐形成以平仄音相间隔、每两句句末押韵、两句间平仄相对的固定程式,称为“近体诗”或“近体诗”,分为八句的“律诗”和四句的“绝句”:“律诗”就是按格律写的诗,“绝”是截短的意思,“绝句”就是半首律诗。在“近体诗”的基础上,为了配合演唱,逐渐变换节奏,演变出句子长短不一的“长短句”、或称“诗余”,就是后来的“词”。
“近体诗”与“词”严格按照由平仄和韵构成的框架进行书写,其严格程度规定到了每一个字的平仄和每局句尾押韵与否、押什么韵。以至于词的创作自由度被大大限制,因此又称为“填词”。一方面来说,格律保证了诗词的素质兼具音乐美与形势美;另一方面,限制之严常常干扰了文意的表达,因此有“不以词害意”之说,但是这与我们的读者无关:大家出格是为了更好的文意,我们出格就是错。此外,由于语言在发展,平仄与韵也在不断改变,历朝历代就用古韵还是用今韵,用标准音还是用地方音都在争论不休。本教程不讨论这些,“诗”一律用《平水韵》,“词”一律用《词林正韵》。
打算用其他韵书的读者可以根据本教程直接使用,用法上没有太大区别,特别地,打算使用《新华韵》(中华新韵)的读者请停止阅读,慢走不送。
按照字的发音不同,唐代将字分为四个声部:“平”、“上(shǎng)”、“去”、“入”,四个字分别属于四部(“上”读音改变后不再毒上音,一般训读为上音,即现在的三声)。“上”、“去”、“入”三部合成“仄音”。由于读音改变,平生分化为“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入声”消失,归入其他三声。现在凭读音已经无法区分四声、只能查书或进行软件较检;即使借助软件进行格律较检,由于多音字的存在,也必须人工校对。
同一声部中,元音系统相同的归在一起,可以简单理解为韵母相同的为一类,同一类的内的字可以押韵,如:《平水韵》中,东和中为“一东”的韵,冬为“二东”的韵,所以“东”“中”可以押韵,“东”“冬”的韵母在唐代读音有差别,不能押韵。
特别地,规定“近体诗”只能押平声的韵,即“平韵”;“词”可以押“平韵”与“仄韵”,但有时有额外规定。一般地,“仄韵”更多表达悲伤的心情、“平韵”更多表现舒朗的意境,但也仅仅是较多而已。
平仄的构成规律为两字一组,平仄相错;上下句间,依“粘对”的方法,相对应,不再讲述,之后我们会直接查询平仄格式,而不自己生成。
“律诗”的四句分别被命名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但并不是每一联都要是对联的形式。一般地,中间的两句不一定要依对联的形式,而中间两句一般会按照严格的对联的形式。“绝句”半首“律诗”,截取其中的两联,但是截取的是哪两联会直接影响其格律与对仗。
对联分为上句和下句,分别称为“出句”与“对句”。诗词里的对联常常是不严格的,但仍需要了解严格的对联形式,才能写出不至于出格的诗句。对联的两句要求:
- 字数相等
- 相同位置,词性相同,虚实相同
- 不同位置对平仄有要求,一般的,出句结尾为仄声,对句结尾为平声。为了保证诗词的格律,这在近体诗里是可以严格保证的,在词里可以适当放宽。其他地方平仄要求,依诗词的平仄要求,一般的对联有自己的要求,不再涉及。
律诗分为八句,两句为一联,一般地,会按照“起承转合”进行组织:首联开篇,颔联承接上句进行铺陈,颈联做一个转折,尾联收尾。
按照格律写的句子叫“律句”,不合规定的句子叫“病句”,虽然不合规定但按照另一套规定(“拗救”)救回来的句子叫“拗句”,拗句事实上是用相对或相邻的句子做相应的改变实现的。
不合格律的句子又一些可以用拗救救回来,有一些就救不回来,比如,句子中如果只有一个平声(“孤平”),是一定要拗救的,但是句尾三个字皆为平声(“三平音”),救也救不回来,诗就只能归为“古风”,虽然大诗人也不乏这样的诗句,新手应注意避免。
此外,诗歌中应尽量避免同音字押韵的出现,也应避免一首诗中一个字使用多次。当然,这都不是错误,也不乏佳作反复使用同一个字的例子。
词由近体诗发展而来,早期的词句由诗句发展而来,或直接就是律句,或为一律句加字、减字,拆分、合并而来。我们不再了解其演变过程,直接对照“词谱”(即词的格律)填词创作。词的格律,由词牌代表,相当于,近体诗有十几种常用“诗牌”,而词有数量众多是“词牌”,即多种写作规则。
词在成熟期,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各有其代表词牌,可以参考词牌常用的情感基调,也可以自定基调,随个人喜好。
由于一般人很难背下如此多的格律规则,可以参照一首已有的诗词,亦步亦趋仿照写作;也可以直接查询“诗格”、“词谱”。为了降低创作难度,我们借助软件进行格律的查询与检验。这里我以一款移动端app做演示,使用“诗Shi”做诗,“词Ci”填词。
诗词创作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基本是一个程序化的工作,只要我们一步步地进行,就可以写出一首像模像样的诗词作品了。
律诗分为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二、四、六、八句必押平韵,首句可押韵可不押韵;再加上不同的平仄组合,构成了几种格律。相对应的,绝句也有了几种不同的格律。虽然不同题材、情感使用的格律有所差别,但并无一定之规。
我们选取“七律平起”作为例子:
图中,以○代表平声,●代表仄声,◎代表可平可仄,蓝色实心圆代表入韵。诗的创作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表示第一、三个字平仄不重要;二、四、六和入韵的第七个字,平仄重要;第五个字和不入韵的第七个的重要性取决于是不是会造成“失律”,要注意防止犯错。 全诗平仄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押韵的字只能押平声,而且只能押同一个韵部。不知道字的平仄或韵部,可以在右上角处点进去查询。
我们先写出第一句。第一句可以不对仗,文义上是全诗的开篇。
“萧瑟”的“瑟”,软件无法判断平仄,我们查看一下: 原来“瑟”在两个韵部里,两个韵部都不是平声,即为仄声,所以,首句是合格律的,即“律句”。
第二句的句尾需要入韵,我们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韵部,有的韵部里字数太少,押韵很难,需要注意。
最后一个字是“来”,“十灰”的韵,我们下面三个韵的用字就局限在了这个韵部里。
后面四句需要两两是一组对联,如果想不出怎么对,App提供了一个对对子(智能对诗)的功能,试一下,可能会有灵感。 第二联的句意应承接上文。我们的第一联似乎有点“飘”,第二联就应该让它更踏实一点。比如,第一句说了“故园”,“故园”怎么样呢?
“锦”事实上没有错,软件错误地标注出错,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判断了。
第三联就需要一些转折了,不然这样平铺直叙下去,就成了流水账了。事实上,我们想写的这个“园子”,不是真的园子,而是名人轶事里,陆游题壁的“沈园”。(当然,故事是假的,但是不妨碍我们进行文学创作。)那么,第三联该是时候告诉别人了。
第三联仍必须是一组对联,同时需要注意平仄与用韵。
不过,此句显得略牵强,也并不工整(句间对,“分飞”与“别院”不工整,句内对,“镜里”与“别院”,“人”与“梅”均不工整,这句是后期修改要重点处理的对象)。
最后一联,收尾。收尾收得好,会让读的人感到回味悠长,当然,这就是水平高低的问题了。我们还是但求不出错。最后一联不要求是对联。
最后加上题目,至此,我们写完了一首诗,虽然还很粗糙。这是我为了写这篇教程胡编乱凑的一首诗,相信我们的读者会做出自己喜欢的诗。
词的格律限制更为复杂,不过也更为灵活。但基本套路还是一样的。
打开“词Ci”APP, 首先选择一个词牌,词牌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比如,我们选择比较熟悉的“虞美人”。
词的韵可押平韵、仄韵,可以换韵,但需遵循相关规定。虞美人,双调五十六字,上下两片各两仄韵,两平韵。图中,红实心圈为仄韵,其他与“诗Shi”相同。
我们把刚刚写的诗改成这首词,首句格律刚好相符,直接填进去。
首句末尾是“里”,我们要押的韵可以定为里所在的“四纸”。
我们把下句改一下。
类似地,我们把后两句也写进去。
类似地,把下片填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