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h for

  • 图片

  • 图片

Windows

  • 图片

  • 图片

 Clash开发历程2018-2022致谢

 互联网商战风雨录

A Windows/macOS/Linux GUI

  • 图片

  • IP的知识

based on Clash and Electron.

  • 图片

A Windows/macOS/Linux

  • 图片

GUI based on Clash and Electron.

  • 图片

on Clash

  • 图片

  • on

  • 图片

A Windows/macOS GUI based on Clash

  • 图片

  • 图片

主机流量出入

  • 图片

  • 图片

  • 通信行业风云

  • 图片

vps

  • 图片

  • 国际网络带宽:电信网>联通网>移动网>教育网>科技网>电商网;网内网络带宽:移动网>电信网>联通网>教育网>科技网>电商网。

  • 图片

  • 图片

TCP/IP是一个协议族,是因为TCP/IP协议包括TCP、IP、UDP、ICMP、RIP、TELNETFTP、SMTP、ARP、TFTP等许多协议,这些协议一起称为TCP/IP协议。以下我们对协议族中一些常用协议英文名称和用途作一介绍:

  • ip地址的风云

  • 图片

类别 IP地址范围

A类 10.0.0.1 ~ 10.255.255.254

图片

B类 172.16.0.1 ~ 172.31.255.254

  • 图片

  • 图片

C类 192.168.0.1 ~ 192.168.255.254

  • 图片

防火墙,防火墙和路由器、交换机

  • 图片

  • 图片

IPSEC SSL

  • 图片

操作系统的概念

  • 图片

HTTP 篇

  • 图片

TCP 篇

  • 图片

  • 图片

dns查询

  • 图片

    DNS 根域位于互联网 DNS 分级命名空间的最上层。互联网是去中心化的,但组成 DNS 根域的域名服务器不是。来自 10 个域名的 165 台域名服务器服务了 43% 的域名记录,20 个域名的 255 台服务器服务了 52% 的域名记录,100 个域名的 1,580 个域名服务器服务了 75% 的域名记录,6000 个域名的 345,000 个域名服务器服务了 99% 的域名记录。以控制了逾半数互联网域名的 20 个域名为例,它们代表了 20 个巨头,其中 15 个是美国科技巨头如 GoDaddy、Google、Cloudflare 和亚马逊,2 个来自**如阿里云,1 个德国公司、1 个以色列还有 1 个新加坡。34% 的域名解析的 IP 地址属于 Cloudflare 的自治系统 AS13335。

    $ dig +noall +answer +onesoa @f.root-servers.net arpa. AXFR | more arpa. 86400 IN SOA a.root-servers.net. nstld.verisign-grs.com. 2022111501 1800 900 604800 86400 arpa. 518400 IN NS m.ns.arpa. arpa. 518400 IN NS c.ns.arpa. arpa. 518400 IN NS f.ns.arpa. [...]

  • 图片

    awk '/IN[ ]*NS[ ]/ { print $NF }' root.zone | wc -l 7507 $ awk '/IN[ ]*NS[ ]/ { print $NF }' root.zone | sort | uniq -c | wc -l 5625 $ awk '/IN[ ]*NS[ ]/ { print $NF }' root.zone | sort | uniq -c | sort -rn | head -20 119 ac4.nstld.com. 119 ac3.nstld.com. 118 ac2.nstld.com. 118 ac1.nstld.com. 47 l.gmoregistry.net. 47 k.gmoregistry.net. 47 b.gmoregistry.net. 47 a.gmoregistry.net. 46 ns-tld5.charlestonroadregistry.com. 46 ns-tld4.charlestonroadregistry.com. 46 ns-tld3.charlestonroadregistry.com. 46 ns-tld2.charlestonroadregistry.com. 46 ns-tld1.charlestonroadregistry.com. 27 anycast9.irondns.net. 27 anycast24.irondns.net. 27 anycast23.irondns.net. 27 anycast10.irondns.net. 21 j.zdnscloud.com. 21 i.zdnscloud.com. 21 g.zdnscloud.com. $

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注意到许多域名服务器都在同一个域中,所以如果我们将整个事情扁平化,我们会看到更多的集中化。例如,6.3%的NS记录nstld.com,由威瑞信公司运营:

  • 图片

但是更快地思考一下这种分布会让您意识到在gTLD中并不存在真正的均匀分布,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域都有相同的足迹。正如您可能猜到的那样。com区域比其他一些区域有更多的记录。更具体地说,。com拥有超过1.64亿纳秒记录,占2005年所有NS记录的73%全部通用顶级域名。

  • 图片

这显示了一个明显的**集权纳秒记录发现在所有gTLD区,与domaincontrol.com仅占大约20%。

另一件有趣的事情是,一些提供DNS服务的云公司选择使用大量的纳秒就AWS而言,记录甚至跨越几个TLD中的数千个二级域名:

$ grep awsdns- domain-counts.full | head 52221 awsdns-02.org. 49614 awsdns-23.net. 49264 awsdns-49.com. 48276 awsdns-05.co.uk. 46392 awsdns-35.org. 45955 awsdns-53.com. 45593 awsdns-19.net. 44409 awsdns-25.com. 44176 awsdns-22.co.uk. 44140 awsdns-45.org. $ grep -c awsdns- domain-counts.full 978

查看gTLDs中权威NS记录的多样性 2022年11月15日

Modified XKCD 2347 noting the DNS as the main dependency这是我第五次演讲的博客版本ICANN域名系统研讨会.

为什么是的,互联网是建立在胶带和WD40众所周知。DNS是所有基石之母,如果被敲掉,将很快导致西方文明的衰落。(是的,这是一个很难使用的要求这部XKCD漫画为了说明这一点。)但至少它不像,比如说,whois,太好了!

但是当域名系统根服务器众所周知是分布式的,我认为从根开始更仔细地查看直接级别可能会很有趣,所以我去分析了通用顶级域名(gtld)和这些gtld中的二级域名的权威名称服务器的多样性或集中化。

为了执行这个分析,我从山根带,其中(截至2022年11月)包含1485个顶级域名。因为我之前讨论过你在那里找到的东西已经非常令人着迷了,但是为了我们的目的,请注意你可以通过ICANN申请访问所有gTLD区域的文件集中式区域数据服务这让我总共进入了1165个区域。此外,您可以获取。政府区域从CISA的GitHub知识库,以及。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从大多数根服务器:

$ dig +noall +answer +onesoa @f.root-servers.net arpa. AXFR | more arpa. 86400 IN SOA a.root-servers.net. nstld.verisign-grs.com. 2022111501 1800 900 604800 86400 arpa. 518400 IN NS m.ns.arpa. arpa. 518400 IN NS c.ns.arpa. arpa. 518400 IN NS f.ns.arpa. [...] 这让我们错过了。电子显示器(electronic display unit)ˌ教育机构域名(education)ˌ实验发展处(Experimental Development Unit), 。(同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国际组织, 。密耳和。邮政TLD,一般不提供。(如果您知道如何访问,请让我知道.)

对于特定国家代码的顶级域名(ccTLDs),获得访问权限要困难得多:尽管大多数运营商不提供公共访问权限有些是:你可以AXFR他们中的一些人或者收集一些公开的数据来自其他人。向您出售区域数据的商业服务是存在的,但在我看来,这些数据应该是公开的,所以我暂时将ccTLDs排除在我的分析之外。

总之,总共有1,168个区域文件,总计约7GB的数据(其中。com光是zone就占了4.8 GB!),我继续使用各种shell脚本和一些perl胶水来解析纳秒记录,然后查看哪些域那些也就是说,谁控制他们。

根 DNS根区域本身由13个根管理机构提供服务,因此显然是多样化的。这13个机构由以下人员管理十二根算子:9个美国组织(包括三个美国政府实体),其中一个(Verisign)运营两个roots,一个瑞典公司(Netnod),日本的一个组织(广泛的),还有一家总部位于荷兰(成熟的NCC).显然,所有的都在同一个域中(即,root-servers.net):

Pie chart showing the even distribution of the 13 root authorities Pie chart showing a full circle for root nameserver domains 根区域的NS记录 包含这些ns记录的域 现在对于根本身来说,这个例子当然有点傻,但是它让你知道我在这个分析中寻找什么。一旦我们处理了所有的纳秒根区域本身的记录,我们在5,612个唯一名称服务器上发现了总共7,507条NS记录相貌相当多样化:

$ awk '/IN[ ]*NS[ ]/ { print $NF }' root.zone | wc -l 7507 $ awk '/IN[ ]*NS[ ]/ { print $NF }' root.zone | sort | uniq -c | wc -l 5625 $ awk '/IN[ ]*NS[ ]/ { print $NF }' root.zone | sort | uniq -c | sort -rn | head -20 119 ac4.nstld.com. 119 ac3.nstld.com. 118 ac2.nstld.com. 118 ac1.nstld.com. 47 l.gmoregistry.net. 47 k.gmoregistry.net. 47 b.gmoregistry.net. 47 a.gmoregistry.net. 46 ns-tld5.charlestonroadregistry.com. 46 ns-tld4.charlestonroadregistry.com. 46 ns-tld3.charlestonroadregistry.com. 46 ns-tld2.charlestonroadregistry.com. 46 ns-tld1.charlestonroadregistry.com. 27 anycast9.irondns.net. 27 anycast24.irondns.net. 27 anycast23.irondns.net. 27 anycast10.irondns.net. 21 j.zdnscloud.com. 21 i.zdnscloud.com. 21 g.zdnscloud.com. $ 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注意到许多域名服务器都在同一个域中,所以如果我们将整个事情扁平化,我们会看到更多的集中化。例如,6.3%的NS记录nstld.com,由威瑞信公司运营:

Pie chart showing domains of NS records in the root zone

但是更快地思考一下这种分布会让您意识到在gTLD中并不存在真正的均匀分布,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域都有相同的足迹。正如您可能猜到的那样。com区域比其他一些区域有更多的记录。更具体地说,。com拥有超过1.64亿纳秒记录,占2005年所有NS记录的73%全部通用顶级域名。

Pie chart showing the number of NS records in all gTLDs

这纳秒的记录。com都在gtld-servers.net领域,但是例如,。网s;同样,在纳秒的记录。(同organic)有机和。信息都在同一个域中,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些数据进一步扁平化:

Pie chart showing the number of NS records in all gTLDs flattened by domain

换句话说,几乎80%的NS记录全部通用顶级域名属于gtld-servers.net领域,从而控制威瑞信-相同的威瑞信也操作两个根。

好,这是NS记录的表示为根区域内的gTLDs,但是所有二级域名的NS记录又如何呢在…之内通用顶级域名?解析所有1,168个区域文件,我们最终得到2,699,827个唯一名称服务器,我们可以将它们归入1,063,092个域:

Pie chart showing the number of NS records across all gTLDs flattened by domain

这显示了一个明显的**集权纳秒记录发现在所有gTLD区,与domaincontrol.com仅占大约20%。

另一件有趣的事情是,一些提供DNS服务的云公司选择使用大量的纳秒就AWS而言,记录甚至跨越几个TLD中的数千个二级域名:

$ grep awsdns- domain-counts.full | head 52221 awsdns-02.org. 49614 awsdns-23.net. 49264 awsdns-49.com. 48276 awsdns-05.co.uk. 46392 awsdns-35.org. 45955 awsdns-53.com. 45593 awsdns-19.net. 44409 awsdns-25.com. 44176 awsdns-22.co.uk. 44140 awsdns-45.org. $ grep -c awsdns- domain-counts.full 978 数据显示,在超过5.34亿的人口中纳秒超过100万个域的记录:

43%的NS记录(大约2 . 3亿)仅由10个域中的165个域名服务器提供服务 52%(约2 . 78亿)由20个域中的255个域名服务器提供服务 仅在100个域中就有1,580个域名服务器为75%(约4.01亿)的用户提供服务 6000个域中的345000个域名服务器为99%(约5 . 29亿)的用户提供服务 让我们看看这20个域名,看看谁控制着它们,也就是所有gTLDs中一半以上的域名。它们是:

  • 图片

互联网

  • 互联网

  • 网络层-IP地址的子网划分

  • 图片

  • 无分类编址CIDR

  • 图片

    IP地址

  • 图片

分配了C类地址193.10.10.0,对于这个C类地址有254个主机号。如果对这个C类地址进行子网划分的话,就可以把第25位看做是子网号(11000001.00001010.00001010.00000000),那么就可以分成1和0这两个子网号。那么0这个子网号就可以表示:193.10.10.0 ~ 193.10.10.127这个网络段。1这个子网就可以表示:193.10.10.128 ~ 193.10.10.255这个网络段,这样就把原来的C类地址分成了两个子网

  • 图片

  • 图片

高速缓存

每一个主机都设有一个 ARP 高速缓存 (ARP cache),里面有本局域网上的各主机和路由器的 IP 地址到硬件地址的映射表。工作原理

  • 图片

计算机运作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网络架构图

  • 图片

网站的分类:

门户类网站:主要是提供资讯类容为主,包括综合性门户,例如搜狐,新浪等网站。 ...
展示型网站:主要是展示公司的形象,品牌等。 ...
营销型网站:主要是以引导顾客关注,发起反馈的说服性网站。 ...
交易型网站:主要是提供在线交易的网站。 ...
服务型网站:提供服务查询等,主要是以政务类网站为主。
  • 图片

  • 图片

物联网与大数据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图片

  • 大数据是由信息技术、互联网发展而来,并逐步升级为相对独立的技术和产业体系。信息技术的核心包括信息处理、信息存储和信息传输。最近几十年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和信息传输能力的飞速提升。摩尔定律发现芯片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8个月左右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在摩尔定律的指引下,信息产业周期性地推出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计算能力被不断提高,推动了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

  • 1977年,世界上第一条光纤通信系统在美国芝加哥市投入使用,拉开了信息传输能力大幅跃升的序幕。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包括网络带宽的持续增加、存储设备性价比的不断提升,2000~2015年,CPU(**处理器)晶体管数量增加100倍、硬盘价格降低为初始价格的1/200,为大数据的存储和传播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 图片

    • 互联网的出现,将每个人的计算机连接起来,逐渐成为人们获得各类数据的主要渠道。通过互联网获取数据的模式可以抽象为不断"请求"+"响应"的过程。每一次的访问"请求"就是一次鼠标点击操作(鼠标出现之前是通过“回车键"来实现),而服务器的日志中会忠实地记录每一次的访问时间、请求命令和访问地址等数据。这些日志就好比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脚印”,“凡走过,必留下痕迹"。这些"脚印“蕴含着大量信息,因此可以说,各类服务器上的日志构成了一种大数据类型。最早重视这些数据价值的也正是触觉灵敏的互联网公司。
  • 图片

  • 云计算改变了数据的存储和访问方式,为大数据的集中采集、存储和分布式访问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分享渠道,因此可以说,云计算是大数据诞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物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带来了持续不断的大量数据,且数据内容鲜活、数据类型丰富,是大数据的重要来源。

  • 理论是认知的必经途径,是用来在实践中理解和分析世界的。可是到了大数据时代,有一种论调―—理论已死―—认为理论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只要有数据就够了。也就是说,譬如世界的运作、人类的行为等普遍规则也都不重要了,只要有数据分析,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 事实上,大数据也是有理论基础的。譬如分析大数据所用的就是统计和数学理论,还涉及部分计算机科学理论。尽管这些理论与相对论、量子论似有较大差距,但同样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在数据选择、收集的过程中,理论影响着人的决定;在分析数据的时候,选择分析工具所依赖的同样是理论;研究结果的解读,也需要基于一定的理论。因此,大数据时代不仅绝不代表理论会消亡;相反,在大数据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理论,需要着理论。 技术是大数据价值体现的手段和前进的基石。大数据技术,是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技术,包括分布式处理技术、存储技术和感知技术等。这些技术成为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呈现的有力武器(见图

  • 图片

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各个经济活动的主体,甚至每个设备和终端都被连接到互联网,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数据、传输数据。我们在感叹大数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与更好的产品服务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到大数据给个人隐私带来的危机。例如,当我们用手机 APP点餐时,你可以看到他人对食物的点评,商家也会根据后台数据调整食物的搭配,但我们的家庭住址/单位地址、用餐习惯等信息已经被平台存储了;当我们使用打车软件时,平台也掌握了我们的定位位置、出行路线、家庭和单位的位置、打车习惯等信息;当我们在不同的网站上注册了个人信息,然后莫名其妙地接到各种邮件、电话、短信的*扰时,你不会想到自己的电话号码、邮箱、生日、购买记录、收入水平、家庭住址、亲朋好友等私人信息早就被各种商业机构非法存储或贱卖给其他任何有需要的企业或个人了。更可怕的是,这些信息你永远都无法删除,它们将永远存在于互联网中某些你无从知晓的角落里。

研究中,劳动、土地、资本一般被认为是经济活动的生产三要素。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逐步建立,技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之中。在信息产能下时代诞生大数据也应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

区块链的应用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区块链是一种技术,DAO是一种制度,Web3则是一种文化。DAO是一种去中心化组织形态,可以理解为“去中心化的公司”,是建立在区块链之上的经济系统,有相同理念和共识的人即可形成一个DAO。 去中心化,是Web3的精神所在,也是互联网的核心,去中心化体现在两层:一层是社会范围,第二层是Web3本身,它的核心**是信奉去中心化

因缘会相识,江湖问侠客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Arcade 2022年11月13日知识付费的小伙伴

Steemit中的通证分为三类:

STEEM。这是Steem公链的基础通证,可以进行公开交易,也可以兑换为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货币。

Steem Power(简称SP)。它被用来衡量用户的影响力,其性质类似于用户在项目中所占的股份。当用户拥有的SP更多时,其发帖和评论就具有更高的影响力。SP不能直接买卖,用户只能将自己持有的STEEM转换为SP。当用户将STEEM转换为SP后,需要至少在13周以后才能重新将其转出。在此期间,用户可以获得根据SP分配的影响力,并且获得类似于股息回报的长期激励。 (1)从数量上来看,支付货币类、通用平台类和行业应用类分布相对均衡,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

(2)从代币结构上看,以一层代币为主,多层代币并行发展。其中,支付货币类通证均为一层代币,二层代币包括五种代币,三层代币有一种。

(3)共识机制和发行方式更加灵活。在共识机制上,从比特币最早采用的工作证明机制 POW 逐渐发展到权益证明机制 POS 和拜占庭容错机制 BFT,到委托权利证明机制 DPoS 和委托拜占庭容错机制 DBFT,到将各共识机制组合的混合共识机制。在初始发行方式上,根据项目特点、社区经营和技术推广的需要,除了经典的挖矿释放外,其他手段被引入到推动通证初期的发展,包括预挖矿、ICO众筹、风投、空投、打赏等。

(4)激励方式多元化。挖矿奖励和交易费用节点奖励依然在当前通证经济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支付货币类通证以及通用平台类通证。对于应用类平台通证,在激励方式上一般会根据通证项目的内容做个性化的调整。

(5)社区治理融入通证经济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对于通用平台类和应用类通证,社区治理机制在推动通证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次,本文梳理总结了目前通证经济发展模式。对以比特币为代表的通证经济体系的发展路径分为三类:一是从技术角度出发,解决信息隐匿性、交易效率、能耗大等问题;二是从拓展应用场景出发,将通证经济落实到更多的项目中;三是从减少市场扰动角度出发,即减少市场因素(如价格波动)对区块链社区的影响。具体来说,由一层代币结构发展为多层代币,将通证的价值属性和管理属性剥离,从而使得通证的价值波动不会影响区块链网络的正常运作。

同时,讨论了通证经济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

(1)对于从技术完善角度设计的通证,专注于解决区块链网络的技术难点,强调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的普适性,因此,这类通证往往会选择一层代币结构,并且以一层代币结构为特点的支付货币类和底层技术开发平台类通证仍会作为主流发展的通证经济体系。

  • 图片

  • 在一个以内容为主的社交网络中,维持用户活跃、创造优秀内容、发现优秀内容,以及回避劣质内容是四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而Steemit就试图利用通证系统来解决这四个问题。

  • 第一,为了维持用户活跃,Steemit不仅对发文、点赞、评论等活动都设置了相应的奖励,还通过不断增发的机制进行倒逼。持续的增发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1]因此,为了使自己手中的资产保值增值,用户就会在网络中维持更高的活跃度。

  • 第二,为了创造优秀内容,Steemit设置了精巧的奖励机制。在Steemit上,发布内容是通证获取的重要来源。当一个用户发布内容越多、质量越高时,其获得的收益就越高,这就给用户创造更多更好的内容提供了激励。在Steemit中,发布内容质量是用点赞量来衡量的。

  • 第三,为了保证优质内容被发现,Steemit为优质内容的发现者设计了激励机制。一个用户点赞的内容获得后续用户的点赞数越多时,该用户就可以得到越多的收益。

  • 第四,为了回避劣质内容,Steemit设置了点踩机制。如果用户对某一内容不满意,就可以对其点踩。点踩将降低该内容的影响力,使其可能带来的收益下降。当内容的影响力下降到一定的阈值后,它将被系统隐藏。

  • 图片

不是历史选择技术公司,是有信念有开阔者去创造历史。历史选择创造力的人。

  • 无论毁誉,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区块链技术真真切切地改变了我们对金钱的思考方式,改变了我们对经济、社会的观察方式。它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使我们得以想象一种人与人之间新的关系、新的社会组织形态;它确实把一种价值观通过技术传播开来。

  • 去中心化存储格局

创新的本质是解决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 当然会同时创造新的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Crypto 的第一个时代是比特币, 第二个时代是以太坊与智能合约, 第三个时代会是零知识证明.

  • 图片

互联网迭代演进的轨迹如图

  • 图片

Web 3.0的倡导者希望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分布式数字身份(Decentralized ID,简称DID)来解决网络身份认证的问题。通俗地讲,DID系统是一个用区块链、加密通信等技术实现的,可以由用户(可以是个人或组织)控制的身份管理系统。用户可以形成自己的DID,将其以及与其相关的文档(包括DID标识符、加密材料、加密协议、服务端点等)发送到区块链上。利用区块链的性质,可以保证其真实性、唯一性和不可篡改性,用户可以对这个DID进行自主控制。当用户需要验证某项身份,或者登录某个应用时,就可以使用这个DID。

  • 图片

  • 图片

Web 3.0时代的到来颠覆了Web 2.0时代以平台为中心的多种业态和商业模式,全新的、去中心化的业态和商业模式由此得以涌现。这既给广大创业者提供了新的机会,也给用户带来更多实惠和便利。现在Web 3.0还处于发展早期,其带来的很多商业机会可能还不太成熟,甚至还存在着不少的风险。因此,对于创业者和投资人而言,面对Web 3.0的机会还需要持一定的谨慎态度。

在Web 3.0时代,用户的数据将属于用户自己,而不属于某个互联网公司或平台,用户拥有对自己数据的自主权,当用户的数据产生价值时,用户自己也能获得相应的价值回报。**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对于Web 3.0是这样描述的:

互联网经过30年的发展,如今正处在Web 2.0向Web 3.0演进的重要时点,加强对Web 3.0的前瞻研究和战略预判,

Web 3.0以用户为中心,强调用户拥有(own)自主权:

  • 一是用户自主管理身份(Self-Sovereign Identity,简称SSI)

  • 二是赋予用户真正的数据自主权,三是提升用户在算法面前的自主权,

  • 四是建立全新的信任与协作关系。显然“用户自主”将成为Web 3.0时代的关键词。同时,数据被赋予经济价值,成为新型的生产要素,可以被确权、定价乃至量化。

在Web 3.0时代,用户拥有数据,数据拥有价值。这与Web 2.0时代的用户即商品截然不同。从互联网时代的商品到互联网价值的主人,用户可以不依赖平台而通过相互协助的方式在互联网上创造价值,并且传递价值。这就是Web 3.0作为价值互联网的意义。

TLDR; 结论: (1)总收入:Web3商业模式已经大有发展,其中最强大的仍然是“出售区块空间”,其次是 NFT 交易平台、DeFi 、GameFi 和基础设施。 (2)协议收入:大部分收入仍然来自Liquidity Providers和Lenders等角色创造的 Supply-side Revenue,协议本身的盈利能力 Protocol Revenue 仍然较少,其中流向 Token Holders 的部分更少。虽然用户享受到了质押收益和治理权,但最核心的经济利益现在仍然不能够保证。 (3)协议收入存在审计漏洞,对 Token Holders 造成风险:Protocol Revenue 中的风险计提没有得到体现,协议收入数据与代币销售数据经常混为一谈,甚至有部分协议收入隐藏了Rug Pull风险。

  • 图片

2.1 协议自身的价值:Protocol Revenue 一般来说,Web3 协议的收入由 Supply-side Revenue 和 Protocol Revenue 两部分构成,其中Protocol Revenue的去向分为Treasury和Token holders(如下图

  • 图片

解释这张图: Total Revenue = Supply-side Revenue + Protocol Revenue ●Supply-side Revenue:是指的由 Suppliers(资金的供给方)产生的,比如 Defi 中的所有流动性提供者,借贷中的所有借款人,Staking 中的所有出资人等角色,他们在扣除本金后获得的收益。这一部分价值由 suppliers 创造,收入也自然归属于他们。 ●Protocol Revenue:是指的协议在提供服务后收取的属于自身的收入,这一部分中,一般会分配给 Treasury,剩下的分配给 Token Holders。 根据我们的统计,总收入最高的17个公司/产品/协议中,大部分 Protocl Revenue 的比例极低。 ●Defi 项目的 supply-side revenue 大多占到Total Revenue的**90%**以上。更有甚者如 Uniswap,虽然累计总交易额达到1万亿美金,总收入高达6亿美金(半年),但是没有任何 Protocol Revenue。 ●中心化的项目比如 Opensea,Metamask 等,由于没有 Tokenomics ,因此 Protocol Revenue 暂且代表归属于公司的价值。

  • 图片

  • 2022年,Web3 公司已经具备了商业模式,和创造巨额收入的能力。如何为收入找到对社区,甚至是社会,更有价值的分配方式,是一个艰难的任务。有的协议将收入据为己有,有的协议将其保留在treasury选择观望,有的选择将收入回馈社区。当然,也有项目选择回避披露,用各种方式掩盖自己获取利益

Web3 岗位库与人才库 https://abetterweb3.notion.site/

  • 图片

  • 创立w3公司需要的工具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帐号处于功能被限状态下,是无法发起注销申请的,还请在解封或解冻两周后尝试注销。如果是被永久封停,是无法注销的,敬请谅解。 其次,腾讯公司坚持依法处理及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充分尊重用户的权利,保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腾讯公司的产品在获取您的信息前,都会明确告知您使用的目的,并且获得您的同意。具体每个产品如何使用您的个人信息,您可前往对应产品的隐私政策进一步了解

所有使用互联网产品的用户只有使用权没有其他的,所有使用互联网产品的用户只有使用权没有其他的无论我解封也好注销也好都逃不过各大平台协议。我深刻理解什么叫用户使用权。

  • 所有的软件是只有使用权。我们所使用的账号,只有使用权,所有权并不是自己的,而是社交软件所有,不过关于里面的其他资料、资产之类的则是属于用户。使用权指不改变财产的本质而依法加以利用的权利。通常由所有人行使,但也可依法律、政策或所有人之意愿而转移给他人。。而且从某种意思上来说确实没有问题,互联网产品提供的一个服务,你只是拥有用他的权利,就像你在银行保险业务存东西,保险柜是你的吗?你只不过拥有用他的权力罢了。

  • 整个互联网,大部分服务提供商,都是只给用户使用权。其实不光是网易、腾讯,绝大部分的游戏厂商都会将账号设置为使用权,这也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利益的一种手段,而我们作为消费者,消费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不可置否,作为企业他们拥有保护自己利益的权力,可是当玩家游戏账号的权益被侵犯时,他们作为账户的所有者,游戏玩家的服务者,是否有义务维护玩家的合法权益呢?还是说我们作为“韭菜”最后只能卖掉自己还得为他们数钱。经过这些事件,你以后玩游戏还会充钱吗?你怎么看待我们玩家只有“使用权”呢?

  • 媒体平台上面的账号本质上都是属于平台。用户只有使用权不具备所有权。说来可笑,全职或兼职的自媒体们投入了那么多成本,包括钱和时间,竟然都是在为平台做建设。不过说起来算是互惠互利,部分用户也通过平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毕竟很多人都在利用平台打广告。用户可以用自己的账号追名逐利,发自己想发的东西,记录自己的生活,甚至打造IP(知识产权)。不过,平台会审核所有的内容,并保留账号处分的权利。(包括各国的审查机制)

  • 占有权:东西是我的,我可以給你使用的权利,但东西还是我的。使用权:我可以使用,但东西不是我私有的。

  • 以太坊联创和Polkadot创始人Gavin Wood博士在2014年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Web3.0设想,并随后发起成了Web3基金会。他的理念是:Web3是为让互联网更去中心化、可验证、安全而发起的一组广泛的运动和协议;

  • Web3愿景是实现无服务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即用户掌握自己身份、数据和命运的互联网;

  • Web3将启动新全球数字经济系统,创造新业务模式和新市场,打破平台垄断,推动广泛的、自下而上的创新。

两位大师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着尝试。

Tim Bernard-Lee亲自发起了Solid项目 ,旨在让用户能控制他们在 Web 上产生的数据和内容,能选择数据如何被使用。Solid 的核心是个人数据存储系统 Solid POD,你在网上产生的所有数据都储存在 Solid POD 中,如你的联系人,你的照片和评论, 用户可选择将 Solid POD 储存在自己家中的计算机上,或挑选的网上 Solid POD 供应商(比如 Berners-Lee 创办的 Inrupt),你的所有数据都控制在自己手中,可以自由的添加或删除数据,授予权限给他人或应用来读取或写入部分 Solid POD 数据,不需要同步,因为你的数据一直伴随着你。

这个平台需要开发者支持才能真正产生效果,很难想象中心化的平台会支持这个无法控制数据的去中心化平台。

Gavin Wood创办了Polkadot项目,旨在通过提供开箱即用的共享安全性保证和可互操作的多链网络架构,为用于承载Web3.0使命的各种parachain项目创建一个创新的平台。Gavin博士把Polkadot定义成为一个layer0的项目,即平台的平台 (The platform of platforms)。以此平台为根,期待绽放新时代的无穷分支没有边界的应用网络,从而逐渐侵蚀和替代现有的Web2.0互联网。

当然,业界还存在更多其它的有价值的观点,并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着尝试。

对协议的进一步分析

  • Web1.0的开放协议让今天的互联网变得可能。但是,对于真实世界的软件平台服务来说,它们并不是一套完整的乐高积木。还有很多部分的协议缺失了,比如数据的存储协议,基于数据的计算协议等。

  • 而Web2.0的科技巨头更进一步,提供了这些缺失协议的闭源版本,从而建立起了强大的商业模式(这是它们出现的本质原因)。

  • Web2.0有如下一些特点

平台经济。平台最终必然走向垄断 隐私换服务 数据归平台方所有。对数据的任何挖掘、加工等产生的利润,归平台方所有 依赖于平台而生存的某些职业,在平台的利益分配上,没有定价权 简单地说,Web2.0让平台成为最有钱有势的一方,所有人都在给平台打工。这种平台模式,不大可能从内部突破。这里面更详细的分析,请见:《刘毅:Web3.0到底是醒世恒言还是危言耸听?》。

  • Web2.0,数据完全由企业掌控,会有如下问题

数据易泄漏。外界的攻击,导致数据易被盗取。特别是很多企业内部数据用明文存储,一旦被盗,所有信息相当于完全公开 数据易丢失。企业运维的事故性丢失,或黑客的攻击性丢失,或企业倒闭服务关停导致的数据丢失等等 数据可被篡改。企业对其内部的数据库,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理论上来说,可修改任何数据(比如删除做恶的记录),即使是用的所谓纯增量数据库也是如此 数据会被审查。审查这个东西争议很大,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另一方面负面作用非常大 数据会被打包售卖。这其实是一个灰色的商业模式,此不赘述 数据孤岛。同一行业下竞争企业数据孤岛现象特别严重,数据的相互交互特别困难 数据有这么多潜在的问题,核心原因就是数据被视为企业最核心的资产,数据及数据的使用规则,完全由企业来掌控。普通用户完全没有权力参与其中。

  • 从Web3.0的角度来看,如果数据依赖于人或机构,必定会出现上述现象。而如果数据本身依托于开放的协议以及数学算法,那么是有可能解决上述那些问题的。

业界一些大师最近几年提出了一些观点,比如

A16z的Chris Dixon提出”重启互联网”(参见:《Rebooting the Internet》) Gavin Wood说:“今天的互联网在设计上就是坏掉的。“ (参见:《Why We Need Web 3.0》)

市场规划

分布式账本技术和相关 Web3 应用程序的出现开启了我们对如何管理、如何交换价值和数据,以及如何表示我们的数字身份的范式,都产生了转变。与推动全球和社会变革的互联网的出现类似,Web3 技术也将如此。 在尚未开发的市场中,推动新产品开发的组织面临着变革和不确定性的艰苦战斗。

  • 为了让 Web3 “跨越鸿沟”,参与组织不但必须克服产品创新和开发方面的挑战,还要克服来自法律、监管、经济和社会接受度方面的挑战。

  • 组织可以通过制定强大而真实的市场愿景(也称或“市场论点”)作为基础路标更好的武装自己,来克服这些挑战。市场愿景是组织对未来 4-5 年内能取得的市场成就的、具有清晰性和可操作性、且要记录在册的科学预测。本文件由组织的领导制定,也可能包括组织间专家的贡献。该文件通常每年重新访问一次,并根据实际市场变化进行调整。

  • 定义和记录强大而真实的市场愿景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 它是制定业务战略和后续上市计划的基础;

  • 它使组织内的个人以及外部贡献者保持一致;

  • 它为贡献者提供了目标和自豪感;

  • 它吸引了相信相同愿景的新用户,并有助于整体产品采用。

  • 没有声明是组织潜在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差异。

  • 图片

MV(市场愿景):制定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的可行市场论点,这有助于组织为新技术和先进技术定义产品市场。

MVC(市场远见能力):组织中的个人将先进技术与未来市场机会联系起来的能力。

NPD(新产品开发):满足用户未明确或预计的需求的新产品的开发和迭代。

市场洞察力 为了制定有效的市场愿景,组织需要具备市场愿景能力。 为了取得成功,MVC 需要在个人的动态学习能力(例如,网络、创意驱动)和他们参与的组织(例如,主动的市场导向、市场学习工具)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

制定具有清晰性和可操作性的市场愿景需要强大的市场愿景能力 (MVC)。MVC 的组成部分包括: 1)组织内个人和贡献者的能力 (个人层面的维度),以及 2)组织本身的结构(组织层面的维度):是否采用“积极的市场导向”并为组织内的个人提供市场学习工具。

个人层面 由于 Web3 的去中心化性质及其新颖和非正统的组织结构(例如去中心化自治组织 DAO),存在减少的层次结构。这导致贡献者的影响更加公平,意识形态辩论更加频繁。它的后果是双重的:如果组织缺乏每个人都同意的共同愿景,创新也许会取得更大的成功,但周期会更长,并且信息噪音比会过大。

考虑到这一点,制定与组织的贡献者保持一致的市场愿景,在 Web3 中变得尤为重要。同时,认识到其制定的障碍更加重要。

Web3 组织必须熟练识别两种类型的个体并培养他们的独特属性,以支持 MVC、促进强大的 MV 并降低杂音:

跨界者(Boundary Spanners):为相邻组织或项目做出贡献和/或与其参与者建立关系的个人。

驱动者(Champions):负责将想法从个人层面推进到整个组织的个人。

跨界者Boundary Spanners 由公司个人或网络开发的外部关系网络是创造有效愿景能力的关键因素。

横向参与的 Web3 组织的员工和贡献者(无论他们是为相邻组织或项目的参与者做出贡献还是与他们形成牢固的关系)被称为“跨界者Boundary Spanners”。这些人活跃在组织的外围,通常执行与其营销、运营和产品开发相关的任务。

这些人最宝贵的是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通过跨越边界,他们将自己的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元素联系起来,并通过利用新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产品应用来拓宽思维。

他们的成功取决于他们外部网络的结构特征,包括他们的广度(规模)、参与者兴趣的多样性和集中度。

如何优化跨界者 一个组织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优势取决于这些结构特征被利用的速度。确保成功跨越边界的两种方法是确定和招募边界跨越者以及与相邻组织建立伙伴关系。

在为你的 Web3 组织或项目招募人员时,他们与岗位相关的基础技能是很重要,但他们的社交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形成能力同样有价值。自然而然的进行跨界活动的个人通常在会议和研讨会等现场活动以及各种社交平台(Twitter、Discord、GitHub 等)中具有很强的社交影响力。

招聘时要问的问题包括: 1)是否具备该职位所需的技能和文化契合度? 2) 是否融入了包括我的目标受众在内的社交圈,如果没有,他们的整合能力有多强? 2) 由此产生的双向交互是否会为你的组织带来价值并帮助塑造其市场愿景?

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也类似——与你合作的相邻组织中的个人创造双向价值。无论是共同开发整合还是共同赞助活动和研讨会,参与的个人决定了跨越边界的活动的结果。

驱动者(创意驱动)

创意驱动者通过积极热情地推动创新在关键阶段取得进展,特别是在新产品开发 (NPD) 流程早期的不确定性阶段,对创新做出决定性的贡献。

驱动者是负责从个人层面到整个组织层面推动“想法”,以推动激进创新并为 MVC 做出贡献的人。

在 Web3 中,由于其开源、公平和去中心化的特性,生态系统参与者有更大的机会成为组织的拥护者。驱动者可以被聘用,但通常他们是参与以下活动的外部贡献者:

设立计划(核心贡献者,EIP,BIP,HIP),

落实计划(运营网络基础设施,使用 dapps),以及

创造体验(构建 dapp、钱包和开发者生态系统工具和库)。

如何优化驱动者

对于驱动者来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获得,并加速高层领导和有影响力的社区成员对提议的想法、承诺和参与。

高级职员或有影响力的决策者反复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委托人充当组织或项目的所有者,而代理人充当个人贡献者。代理人可能开始表现出主要的心态和行为,识别和提升他们的影响力符合组织的最佳利益。

创新的核心是社会变革的过程;严格的议题辩论变得必要,并且与 MVC 直接相关,从而导致了强大的 MV。个人必须既投入又舒适,以创造一个自由流动和创新想法的环境;培育这种类型的环境需要个人的信任感来表达开放性、脆弱性和责任感。

如果被听到、被理解,但最终采用了更好的想法,人们仍然会对自己的参与感到积极。

组织层面的维度

考虑到 Web3 组织的新生性质,市场导向和市场学习工具的方法必须不同于在更成熟市场中使用成熟产品的组织。

积极的市场导向 市场导向是组织优先确定用户需求并构建满足他们的产品的一种方法。大多数组织将目标市场的意见和需求视为其新产品开发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

要理解和定义“主动市场导向”、如何使用它以及为它的重要性,我们必须首先了解“经典市场导向”。这包括识别其在应用于新兴市场和产品时的故障以及可以安全使用的特定场景。

参与倾听并过于关注客户表达需求的组织(创新者的困境)正在使用所谓的反应性或“经典市场导向”。

在 Web3 中,组织陷入采用这种市场导向的陷阱是很常见的——这在“牛市周期”中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早期的成功是在特定的创新或“杀手级应用程序”中发现的,并被无休止地复制;另一个在生命周期早期发生的常见陷阱,是相信市场领导者或创新在市场实际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

经典的市场导向是根据三个行为组成部分来衡量的:

  1. 客户导向
  2. 竞争对手导向
  3. 职能间协调

这些措施侧重于客户在成熟产品和市场中表达的需求,但在应用于仍在发展或尚未发展的市场中的新兴技术时,大多数情况下都失败了。

尽管反应性市场导向策略存在局限性,但它仍然可以用于(如果做得好)创建稳定的迭代产品改进流,这有助于维持市场领导者的初步成功。

Web3 中经典市场导向的真实示例

在最初的突破和实施之后,开发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 的组织正在参与传统的市场导向战略。

我们已经看到 DEX 经历了三个世代的演变: 1)依赖于货币或链,依赖于特定的网络, 2)依赖于合约,依赖于智能合约和以太坊,以及 3 ) 货币不可知论/基于协议/部分去中心化的混合,不限于特定网络。

每次演变之后(最值得注意的是后两者,复制和粘贴开源的智能合约很容易)是数百个组织重复相同的创新,通常在同一个网络上运行,使市场饱和。在此例中,多次重新创建 DEX 的组织会被动地重复满足用户表达的需求,同时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并将资源从新产品开发中转移出去。

为积极的市场导向定义和优化

实践“积极的市场导向”迫使组织专注于已证明可以促进 MVC 的两个属性: • 针对未明确的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和 • 发现新需求。

作为实践中“积极的市场导向策略”的一个例子,Hedera 的本地共识服务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消息传递总线,其数据模型类似于Kafka(主题和消息具有发布和订阅主题的能力)。它支持跨供应链、安全、广告(付费事件)、DAO、网桥等的用例。

以下是 Hedera Consensus Service 的发展如何成为积极的市场导向战略的细分:

Hedera网络为其原生 $HBAR 代币提供用于帐户创建和加密交易的原生加密货币服务。该网络的底层哈希图共识机制带来了可扩展性、共识时间戳和低固定费用,从而能够执行 $HBAR 的微交易。这些微交易每笔交易花费 0.0001 美元,包括可公开验证的共识时间戳,以及在备忘录字段中附加 100 字节数据的能力。

在查看账本数据时,Hedera 团队发现一部分开发人员开始使用该服务来创建低成本的不可变、可公开验证的数据流,并使用备忘录字段。

这是一个未明确表达的客户需求,一旦被发现,就会促使团队创建一个新的本地服务,称为“Hedera Consensus Service”。它使开发人员能够充分利用以低成本将不可变、带时间戳和可公开验证的数据写入网络的优势。

今天,这项服务被 Web3 项目和企业组织在生产中使用——它占网络实际应用程序驱动事务的 38% 以上。这包括Avery Dennison 的 Atma.io 供应链平台(超过 3 亿件产品)、EVERYWARE 的 COVID-19 疫苗冷库跟踪、Theom 的云数据保护平台、AdStax 的广告平台、The Coupon Bureau、Hashport 到以太坊和 Polygon 的数字资产桥,Calaxy 的 DAO工具等等。

学习工具 MVC 的一个组织维度是在激进创新的情况下,参与探索和学习新市场任务的公司可以使用的市场学习工具。

在产品开发的“模糊前端”中,与客户的互动通常是不可能的、或富有成效的——由于未经许可和匿名的性质,在 Web3 中尤其如此。模糊前端由组织引入新产品创意之前的时间和活动组成,是创新成功的根源。

如何优化学习工具

最成功的学习工具是那些构建为未来计划的场景的工具。将下面列出的技术(链接真实有效)集成到 Web3 组织中可以营造一个成熟的创新环境,并有助于提高整体市场愿景能力:

  1. 情景分析和规划:一种客观的方式来确定在呈现多种选择时哪种业务决策是最佳的。

2)技术机会分析:使用数据和客观的方法来分析和产生可能比其他人更具新颖性和价值的想法。

3)路线图:确定将主动性从愿景变为现实所需的行动、步骤和资源。

  1. 回溯(链接):定义一个理想的未来,并按照将指定的未来与现在联系起来的操作顺序向后工作以确定政策和计划。

巨头垄断的世界, Web3初印象

  • 图片

Web3 招聘网站 不同于传统招聘网站,Web3 垂直招聘网站在近年内随着行业兴起。其中的工作具有 Web3 常见的分布式办公特性,技术人员的需求通常是网站中招聘岗位数量最多的岗位。由于汇总了行业内从业者和招聘方常用的 9 个 Web3 招聘网站,相信新手开发者们定能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web3.career

https://t.co/2WK0pmU7I7

cryptocurrencyjobs.co

https://t.co/wi4bDz43ez

remote3.co

https://t.co/qWrVbBbmET

crypto.jobs

https://t.co/fFOtc8c31j

cryptojobslist.com

https://t.co/tqntjYgROz

Gaby’s Web3 Job Board

https://web-3.pallet.com/jobs

RemoteOK

https://remoteok.com/remote-web3-jobs

AngelList Talent

https://builtin.com/jobs/web3

CoinMarket Cap

https://jobs.coinmarketcap.co

  1. Value DeFi

北京时间 11 月 14 日 23 点 36 分,Value DeFi 的 MultiStables Vault 池子遭受黑客攻击,损失将近 740 万美金的 DAI。由于 Value DeFi 协议在使用基于 AMM 算法的价格预言机(Curve)来计算代币价格时存在漏洞。攻击者先通过闪电贷操纵 Curve 上通证的价格,然后再用铸造的 pooltokens 成功提取出了远超原先价值的 3CRV 通证。之后,攻击者再将这些 3CRV 通证在 Curve 上赎回 DAI,从而完成获利。

  1. Akropolis DeFi

11 月 13 日, DeFi 借贷协议 Akropolis 协议遭受黑客攻击,损失约 200 万 DAI,Akropolis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na Andrianova表示,攻击者利用在衍生品平台 dYdX 的闪电贷进行重入攻击。攻击者使用自己构造的通证,对 Akropolis 合约的 deposit 函数进行重入,导致 Akropolis 合约使用相同的差值铸币了两次,但是只触发了一次转账,当攻击者提现的时候,就可以提两倍的收益,从而获利。

  1. Cheese Bank

11 月 7 日凌晨 3 时 22 分,黑客利用闪电贷(Flash loan)通过一笔交易攻击一家去中心化数字银行 Cheese Bank 获利 330 万美元。PeckShield 通过追踪和分析发现,攻击者首先通过 dYdX 闪电贷贷出大笔 ETH。随后,在 Uniswap V2 中将 50 枚 WETH 兑换为 107,000 枚 CHEESE(Cheese Bank 通证)。Cheese Bank 以流动性矿池 UNI_V2-CHEESE-ETH 中 WETH 的数量来衡量所对应的 UNI_V2 LP 凭证的价格,攻击者通过提高 UNI_V2 LP 凭证的价格能有效地贷出更多 USDC、USDT、DAI。最后,攻击者在将 ETH 归还给 dYdX 闪电贷后获得巨额套利收益。

  1. Harvest Finance

10 月 26 号,Harvest Finance 项目遭受闪电贷攻击,损失约 2400 万美元。黑客发起的此次经济攻击是通过 Curve Y 池进行的。黑客通过闪电贷瞬间操纵了 Curve 上稳定币的汇率,然后在 Harvest 低价充值某稳定币、并在 Curve 购回所卖出的稳定币,恢复正常汇率,Harvest 提现,赚取汇率差。

二、关于 DeFi 攻击事件的反思

DeFi,一般是指基于智能合约平台构建的加密资产、金融类智能合约以及协议。今年 DeFi 凭借吸纳百亿资金入场备受瞩目,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群被戏称为“科学家”的人们依靠技术实力和知识门槛专薅 DeFi 的羊毛,利用 DeFi 进行套利获取巨额收益。在 DeFi 的世界里,这群“科学家”们把 “借款、转移(执行)、还款” 都编程到一笔发往智能合约的交易里,以此来实现以极低甚至零成本在各个

黑客攻击可来说分本身项目存在价值,不然他干嘛去攻击呢。对对于项目方做好防御策略,优化该优化的。加密货币市场,同一资产在不同的交易所有不同的价格。这些价格差异使得交易者可以通过在不同平台上进行交易来获取利润。当闪电贷进入 DeFi 的世界,套利的成本更低了。这听起来是一件好事,但是 DeFi 协议的漏洞增加了资金被盗的风险。就像 V神所说,高利率的天平两端分坐着短暂的套利机会和未知的风险。

  • 图片

DeFi 协议开发者理应在频频发生的多起由于智能合约漏洞引发的黑客事件中吸取教训。项目开发者在业务逻辑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这类极端情况,同时应找专业的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和研究,以防范各种可能的风险。

全球 100 个最有价值的品牌

  • 图片

  • 图片

马太效应在全球市场都放之皆准,但如何管理与约束我们的路还很远。互联网企业好似惊弓之鸟,但监管以后肯定会是常态,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

如何在规则下发挥效能才是企业家们下一步的挑战。而自身个人的想法作为用户,巨头收集我们的数据用做大数据,产品分为国内和国际版不一,利益导致喂给信息垃圾,但又离不开它们。

  • 相关信息汇总

技术上来看: Crypto 带来了无限的创新. 共识: 中本聪共识、Avalanche 共识; 密码学: STARK、PLONK、Halo2; 计算: RISC Zero、Zexe、Cairo; 隐私: Zcash.

做事与人 无非就是 你是谁 你想干什么样的事情 你想成为怎么样的人

叫“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是因为有了利益的驱动。嗯。当有利益的时候,人们就会选择去做好事或者坏事人性都是无善无恶的。那为啥后来会有了善和恶呢?

  • 有新的大变化出现,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投资队伍也会因此出现一次新的洗牌,一批新的成功者与失败者很快就会因此出现,相信幸运者是那些有充分先期准备的有心人,失败者则是过分自信或者反应迟钝的群体。结论都不一样。这就直接影响了对是否进行后续的投资人和资本的进场

  • 风云际会正当时, 问鼎苍穹谁试手

  • 沉浮谁主凭良策,却因浊酒恋红尘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远远走在前端的人,这些人不仅“无中生有”地创造新事物,而且总在“不破不立”地构建新规则,他们因此被称为“天才”,普通人可能连其背影都看不清楚。而最近出现在人们视野的一些模糊背影之中,望月新一(SatoshiNakamoto)和中本聪(ShinichiMochizuki)格外令人瞩目,因为“据说”创造了区块链(Blockchain)和比特币,他们的名字被传得神乎其神。

  • 图片

区块链,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由各节点参与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区块链可以理解为一种公共记账的机制(技术方案)。它并不是一款具体的产品,其基本**和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建立一组互联网上的公共账本,由网络中所有的用户共同在账本上记账与核账,用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把这种技术或模式称为区块链,是因为它是用一串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而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所有交易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并产生下一个区块。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是对市场去中心化本质的高度概括。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发展主要是由关心自己利益的基层人民来推动的,而不是由中心化的政府推动。亚当·斯密认为,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要远比中心化的政府管理有效率得多。因此,政府应尽量发挥市场职能,减少经济干预。然而,从后续经济史的演进历程来看,亚当·斯密的完全竞争和自由放任理念具有很强的理想主义色彩。亚当·斯密或许没想到,几百年后的区块链技术,有望成为助他打破中心化束缚的“石中剑”。

# 相关公司探索

*图片

*图片

互联网技术成功实现了信息的去中心化,但无法实现价值的去中心化。例如,我们现如今可以在互联网上共享自己的生活信息、知识和资料等,但(在多数情况下)不敢在互联网上直接与陌生人交易。现有互联网中的金融体系,多是由政府银行提供或者第三方提供的支付系统,还是依靠中心化的方案来解决。这些中心化方案,主要凭借某个大公司或者政府信用作为背书,将所有价值转移计算放在一个中心服务器(集群)中。事实上,通过中心化的信用背书来解决,也只能将信用局限在一定的机构、地区或者国家的范围之内。在纷繁复杂的全球体系中,要凭空建立一个全球性的信用共识体系是很难的,由于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不同,要实现两个国家的企业和政府完全互信是几乎做不到的——区块链技术就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打破中心化体系的信用枷锁,实现全球节点间的信用与货币互联。

  • 图片

区块链是由“区块+链”构成。区块(block),是指存放已记录数据的文件,里面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录了已发生的所有价值交换活动。每个区块均由三部分构成:本区块的 ID(本区块大小、生成时间等所有信息)、所有交易单(每一笔交易的详细情况)与在其前后的区块 ID(前后区块中所有价值交换信息经过算法压缩后形成的一个字符串)。区块的生成时间由系统设定,通常情况下平均每几分钟便会生成一个区块

  • 图片

由于每个区块中都包括了前一个区块和后一个区块的 ID,这种设计使得每个区块都能找到其前后节点,从而可以一直倒推至起始节点,形成一条完整的交易链条,即构成区块链。“区 块”+“链”=完整历史:从第一个区块开始,到最新产生的区块为止,区块链上存储了系统全部的历史数据。“区块”+“链”=时间戳(timestamp):区块链让全网所有节点都在每一个区块上盖一个时间戳来记账,表示这个信息是这个时间写入的,形成了一个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数据库。时间戳可以证明某人在某天确实做过某事,可以证明某项活动的最先创造者是谁。它让任何事情的“存在性”证明变得十分简单,区块链上的每一条交易数据,都可以通过链式结构追本溯源,一笔一笔地进行验证。

区块链存储数据时使用的是对等网络技术(又称点对点技术),是没有中心服务器、依靠用户群交换信息的互联网体系。与有中心服务器的**网络系统不同,对等网络的每个用户端既是一个节点,也有服务器的功能。网络中的资源和服务分散在所有节点上,信息的传输和服务的实现都直接在节点之间进行,可以无须中间环节和服务器的介入。P2P架构天生具有耐攻击、高容错的优点。由于服务分散在各个节点之间进行,部分节点或网络遭到破坏对其他部分的影响很小。对等网络技术要求各节点“人人皆兵”对等网络设计了一整套协议机制,让全网每一个节点在参与记录的同时也来验证其他节点记录结果的正确性。只有当全网大部分节点(甚至所有节点)都同时认为这个记录正确时,记录的真实性才能得到全网认可,记录数据才允许被写入区块中。根据 P2P网络层协议,记录成功后,消息由单个节点直接发送给全网其他所有的节点,实现分布式传播。信息拦截者无法通过特定传播路径来拦截想要截获的信息,因为每个节点都收到了信息。

在中心化的系统中,我们只需要向中介组织证明自己的身份,即可进行交易。例如,我们在银行系统进行交易时,只需输入密码,就能证明自己是账户主人,支配账户内的资产。而在区块链的系统中,由于没有中心节点,任何节点之间的权利都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想要证明“我是张三”,就必须向全网所有节点亮出证据,即让全网所有节点都相信我拥有“张三的密码”,但还不能让他们知道密码是什么。

非对称加密就是能达到这一效果的“神器”。当甲把某项资产转移给乙时,他使用乙的公钥对交易进行加密,然后将交易信息向全网公开,该交易唯有使用乙的私钥才能打开。使用椭圆离散对数的非对称加密算法非常安全,在不拥有私钥的情况下,破解难度极高,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当乙解开了交易密码后,即可证明自己是资产的拥有者,并得到全网认可与记录。可见,完善的加密技术保证了我们无须辨别交易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也无须第三方机构对交易进行信用背书,就可放心地与任何对手方进行交易。区块链凭借其严谨的加密算法与认证体系,真正实现了去信用化。

  • 币提供的“挖矿”方案计算成本极高,由此带来实际的能耗已经超过爱尔兰用电量,每年经济成本高达数亿美元,很难被广泛地使用。可见,尽管区块链节约了中心化成本,但又带来了电能消耗成本,这将成为影响其推广的一大阻碍。

比特币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其从2008年开始的实践为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比特币不一定会成功,但区块链一定会成功。这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种子/天使轮融资占比为53%

  • 图片

从融资轮次方面观察,种子/天使是8月第2周区块链领域的主要融资形式,发生了23起,占比53%。A轮和战略投资随后,分别发生9起和6起,占比21%和14%。此外,Pre-A、并购和C轮分别发生2起、2起和1起。

  • 图片

网络社群运营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良性闭环成长社群

  • 图片

用户运营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B端 岗位

  • 图片

用户社群运营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密码学

  • 图片

互联网目标

虚拟现实

人工智能

AI驱动的化身让每个用户都能生成准确的虚拟表象,最终成为数字仙人。

区块链技术

分布式账本技术为Sensorium Galaxy的所有价值交易增加了效率、透明度和安全性。

  • 图片

  • 互联网的便捷、即时与互动性,也催生了许多像MySpace、Facebook、Youtube、这样的虚拟社区及相应的网络文化,即時通訊軟件如WhatsApp、Wechat、Line,以及维基百科和维基媒體等自由協作式百科全書。同時,也帶來像Google Map、Google Earth及Google street view等提供全球地圖、全球衛星圖、城市街景等服務。無線網路的方便也帶來流動支付的盛行,比如Apple pay、Google pay、Samsung pay、Wechat pay、支付寶等服務

  • 互联网历史年表则将互联网史分为三个阶段:

  • 图片

(1)早期研究和发展(1965-1981);

(2)合并网络,创建互联网(1981-1994);

(3)商业化、私有化和更广泛的接入,形成现代互联网(1995年至今),该阶段又可分为Web1.0、Web2.0、移动互联网三部分。

  •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基础技术阶段,以计算机广域网和数字通信技术的成熟为标志,尤其是包交换技术的突破,为互联网前身——ARPA网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基础协议阶段,最大的突破就是TCP/IP的诞生,使得不同计算机和不同网络之间互联成为大势所趋;

  •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是基础应用阶段,全球各种网络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并且通过电子邮件、BBS和USEnet等应用的普及,促成了互联网在全球学术界的联网,TCP/IP和NSFNET成为协议大战和网络大战的胜出者。

上述三个阶段,包含史前阶段,是互联网商业化之前孕育、积累和完善的30年。没有风险投资,没有一夜暴富,互联网故事大多平淡乏味,缺乏轰动效应。然而正是这长达30年的“寂寞期”,积蓄了互联网厚积薄发的巨大能量。

  •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Web 1.0阶段,主要是万维网(WWW)的诞生和商业化浪潮,推动着互联网走向大众,以浏览器、门户和电子商务等应用开启了互联网发展的第一次投资热潮;

  • 第五阶段,是21世纪头10年的Web 2.0阶段,主要是博客、社交媒体等兴起,网民成为内容的生产主体;

  •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基础技术阶段,以计算机广域网和数字通信技术的成熟为标志,尤其是包交换技术的突破,为互联网前身——ARPA网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 图片

  • 图片

App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人群抽样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互联网的生态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分享机制社交购买力

  • 图片

  • 图片

信息传播与影响力决策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传播力与人群画像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三力评估图

  • 图片

  • 图片

人们日常

  • 图片

  • 图片

高频词汇与舆论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