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公众号的文章被封了,在这里补个档】

我毕业了。

但我度过了痛苦的三年。

习得性无助

远不像世俗之人所想的那样,成为了北大的学生之后,人生便一帆风顺,生活便一路开绿灯。在三年前我也以为自己会有光辉灿烂的生活。事实上,进入北大正是痛苦的开端。

研一的时候都还算过得光辉。我基础很好,因此我不需要去上课我就能很好地完成作业,我可以每天海量阅读论文,我甚至是实验室里我们届唯一一个去鹏城实验室做项目的,在入学仅半年就可以录用一篇论文,发表速度也是最快的。当时的我真的非常自信,我觉得我一定能够有所作为,我的身上充满了力量。

大概在研二开始之后,我的科研便没有了任何实质性的进展。2020年的10月份,我写的论文连AAAI初审都没过就直接被拒了,审稿意见充满了诸如“false”、“meaningless”等词,花了很大心思去想的科研方向被人贬得一文不值。然而在当时,我也很快在受挫之后很快振作起来,根据审稿人的审稿意见花了很长时间重做了实验,并改进了方法。之后投的IJCAI算是过了初审,但是在二审中的审稿意见拿了一个最低分,大部分的审稿人仍然觉得这个方法没有创新、问题没有意义。而这篇工作在后续的修改投期刊之中又被拒了两次。另外,研三的时候又做了另外的一个工作,当时感觉还挺有意思的,却还是被IJCAI拒了。

频繁的拒稿让我实在是太过于难受了,那种无力感一直漫上心头,相比之下,同僚们一个个都像是毫不费力地中稿,让自己不知道是否是自己的问题,到底是因为自己努力太少,还是因为自己太蠢。有时候在路上走着走着就开始失落,不小心眼泪就掉下来了。我开始了长时间的、间歇性的堕落,表现形式为不想干活,不想努力,工作效率低下,导致产出低下,然后进入恶性循环。也亏得我的爱人能接住我的负面情绪,不然我会崩溃得很快。

对当时的我来说明显是陷入了一种困境,我隐隐约约也感觉到了这个事情,但是我没有办法解释这个事情,我只能简单的归因为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但我后来学到了一个心理学现象,可以很好地描述我当时以及现在的心态——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某种学习后,在面临不可控情境时形成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事情结果的不可控认知,继而导致放弃努力的一种心理状态。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我看到这个实验的瞬间,我就震惊了,我觉得这个狗狗就是我。一年来,我每一天都在叹气、在抱怨、自暴自弃,但就是不去努力突破困境,因为我觉得我的努力不会有任何的效果。为什么我会这么想,因为我的论文被拒稿了无数次,我也不能下投(投差一点的会议或期刊),在我可见的未来里,我完全看不到中稿的希望,我只能看见失败的结局。我的PhD申请也遭遇了同样的苦难,我投了40多个地方,回复寥寥无几,基本上石沉大海,到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已经放弃了继续申请PhD,打算回家坐家里蹲了。

有人会指责我,说你自己不努力,当然就没有好的结果啊。因此我不能像其他人一样有努力学习奋斗的冲劲,因为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只有悲伤的感觉,缺乏正向激励。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真真正正地知道为什么我的小时候,班里总会有些同学学习很差,他们会逃课、打架、自我放逐。过去所有老师、同学对他们的指责或许都是偏见,没人能知道他们要努力学习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气。

习得性无助,对人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它会让你彻底丧失努力的动力,当一个人失去了内驱力。同时,这个人的创造力和对生活的热情也逐渐丧失。这个时候,这个人和死了也没什么差别了,他的生活就已经开始停止了。但是你的心灵仍然是不安逸的,是焦虑而痛苦的。如同堕入了地狱,肉身已经死亡,心灵仍饱受折磨。这比成为一个没那么成功的人或者说失败的人更惨,因为他们仍能够体验生活的快乐,但你不可以了。这种病态的心理一直延续到我毕业后。我其实也没什么事情可以做了,但是我就是感觉到莫名的焦躁,我觉得自己总得去做些啥,然后我又开始读书。但是这也没办法缓解我的焦躁感。我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我只能感受到当下的无限焦虑。我觉得成就大事固然重要,但相比于去遭受这样的痛苦,活着本身才更重要。

如何拯救自己于习得性无助呢?虽然我现在仍深陷其中,我希望我的一些实践经历能够给所有深陷其中的人一些启发。

第一,要清楚地明白这个世界的混沌性质,决定一个事情的因素是复杂的,并非几个简单的因素就可以解释的。比如投论文,你的创新点、论文写作、审稿人、实验质量、论文的主题等等都是决定你能不能中稿的原因,也许你的工作质量很好,也许你的写作也不错,但是审稿人没看懂,他也不能给你过。PhD也是,你的文书、学校、成绩单、论文等等。但是当你被拒的时候你只能得到一个拒绝的结果,你也不知道自己是因为什么而被拒的。如果你只会以内部归因,把所有的失败都归因于自己的问题,就会让自己很难受;如果学会外部归因,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有千千万万种因素可以导致失败,失败更多的是运气问题,而非实力问题。而且,在这个世界里,很多事情都是资源驱动型的,相比于自己的实力,身处一个更好的实验室、有更好的经历、身边有更牛的人,其实是更重要的。

第二,正向反馈真的是很重要,缺乏正向反馈真的很容易让人失去对未来的信心,陷入习得性无助。做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固然很重要,但是我们也需要一些微小的激励帮助我们保持自信。即使我知道投一个不好的会议和期刊对我的职业生涯没有任何好处,但是我知道这个微小的激励对于我心态的建设非常重要。但我没有办法去投这种会议和期刊,因为我们实验室不给。长期缺乏正向反馈会将自信彻底摧毁掉,重建自信可能需要更多的正向反馈,得不偿失。

说一个题外话,自疫情之后也很少和朋友一起去旅游了,都是前两个月说不去不是人,时间到那个时候又纷纷鸽掉了,渐渐的,你也很难对和出行抱有什么热情了。

第三,寻求他人帮助,我这里指的帮助是各种意义上的帮助。投不了论文,就去跟着身边的大牛做科研。比如说找不了PhD,就去找找身边有没有朋友可以帮忙。多去依靠身边的人,接受身边的人帮助。我一开始就是太要强了,觉得还要别人帮忙太丢脸,所有事情都是自己做。在我彻底陷入习得性无助摆烂之后,我女朋友提出说帮我投简历,我这个时候也抱着试一下的心态让她帮忙一下。也正是我的“试一下”,让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书读。我女朋友联系了离职的小老板,小老板给我找了一个以前毕业的师兄,那么这个毕业的师兄给我找了一个岗位去投了,一不小心就中了,当然我师姐给我另外投的简历收到了难得的面试通知(虽然我没过)。我在第一条建议里提到一个点就是,这个世界很多事情都是资源驱动型的,因此联系更多的关系才能帮助我们投身更多的资源中。就像是这个师兄给我找的岗位,我也是可以通过自己的信息检索的方式找到这么一个岗位的,但是会很麻烦,我们之间存在的极大信息不对称,他知道的很多东西我不知道,多和他人沟通,就相当于把信息给荡平。况且,对于他人来说,这点点帮助其实算不了什么,但对于自己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

疫情和经济下行

我这几年算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大环境的下行在个人身上施加的痛苦。从我读研开始,全球的整体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舆论环境正在急速变得更加恶劣。中美冲突、地方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趋势,这些像是和我们个体没啥关系的事情,近几年如大浪袭来,让每一个个体的命运飘摇。

首先是逆全球化使得全球的合作和贸易大大减少,也使得经济总量大大减少了。当全球分工的格局被割裂了,会有相当大一部分企业不得不接受本地高昂的生产材料成本,企业的利润开始大大减少。地方贸易主义使得全球贸易量大大减少,贸易带来的低成本不在了,并且作为最大出口国之一的**,能够获取的利润大大减少了。最后,疫情压垮了芸芸众生的最后一根稻草,疫情使前两者的趋势大大加速,各国封闭的局面变得更严重。在**,高昂的抗疫成本和疫情带来的生产率的下降,不仅掏空了国库,也将所有老百姓的钱包拿空了。娱乐的支出减少,甚至连娱乐的途径也一便减少了(不断封锁的电影院、ktv、旅游景区)。随之,依附于实体经济繁荣的娱乐产业和互联网产业大大缩水,开始造成全局性的经济严重下行。

在这种背景下的个人,我们最能直接感受到的就是失业。只有经济繁荣到一定程度,才会有娱乐业的繁荣,而当经济不行,老百姓没有钱娱乐的时候,这些不需要的产业自然也开始崩溃。现在身边到处都是裁员,各个大厂以万计为单位去裁员。其次,那些上层的人士会自动下卷以求规避风险,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公务员和编制成为了近几年的香饽饽,考研也逐年变卷,这种内卷是自上而下的,上层人一层层盘剥下层人的利益,而上层人的焦虑也一层层地往下传递。我最近逛知乎,看到那些10多篇顶会的人,为tenure每天卖血做科研,我就知道就我这种名校海归博士回来,顶多在一个双非一本上做一个老师。我能明显地感觉到我可预见的未来是下行的,我的天花板已经被钉死了。再加上论文被拒、找学校失败、基金亏损、出行受阻,就感觉这个世界好像已经不能再变好了。这种苦痛可能无限增长但是收益固定且不多的未来,也会让个人很容易对一切事情失去信心,陷入习得性无助。

我想起2015年的时候,李克强喊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时候,那个是一个多么生机勃勃的年代。就感觉每天都会有全新的东西出现,新电子设备、新手机、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人们的生活瞬息万变,打车可以靠滴滴了,自行车也可以随意租借了。那个时候我也投入了双创浪潮,我和我的伙伴们能最自信最勇敢地喊出改变城市改变家乡的口号,做着实打实的事情,每天都充满激情,可以一天写好多推文、好多策划案。我们完全不担心未来,我们可以做任何东西:程序员、策划、运营、产品,无论做什么都会有美好的未来,那是一个每个人都可以做梦的年代。

从2015到2022,我在记忆的河流中溯源,我发现串起这一河流的主线,便是时代。我们的个体是如此的微弱,我们一直在时代的大潮下飘摇,我们的情绪、心态、热情、勇气、快乐、悲伤,都随着时代而动,都是时代下的一朵朵小浪花。我们随着时代而动,也被困在时代之中。个体在世界面前,太过微小,一代江山一代豪杰,哪有什么英雄造时代,不过是时代造英雄罢了。

内卷

应该大家都知道,我国陷入了一个很深的教育内卷。

内卷是指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

我举个例子来讲清楚啥是内卷。

假设武林秘笈辟邪剑法流落世间,现在你是一个武林中人:

如果你不练,别人也不练,啥事也没有;但如果别人练,你被秒杀;

如果你练了,别人不练,你秒杀别人,你自宫;

要是大家都练了,全部人都自宫。

最后你发现,没有谁能打败谁,但大家都自宫了。

这不就跟大家没练一样吗,这就是内卷。

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也有同样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学习其实纯粹只是为了通过高考等各种测试,而这种学习其实更像一种智力的筛选,并不能从本质上提高人的生产力,我们学了又忘,忘了又学,但我们却没有办法将学过的东西真正应用到社会生产之中。

于是,这个社会有巨大的资源浪费到了不能转换为生产的环节中。甚至,这些学习对三观的塑造也没有任何的帮助,就是纯纯的废物。

当然我们国家也知道有这么个事情,所以出了双减这种东西去给中小学生减负。但我这里发表一个暴论,双减有可能对国内的教育内卷现状有所缓解,但肯定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

国内的高薪岗位一共就那么多,竞争也从来没有减少,难道你让大家不学了难道就真的不学了吗。不可能的。为了找那几个更好的岗位,老百姓还是会通过各种途径去卷,这种自上而下的焦虑还是没能从根本上解决。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要么是把饼做大,要么是把饼切均匀。要是就算读书读差都有一个不错的工作,比那些读书读得很好的人工资也高不了多少,我相信也没有人愿意真的花那么多心思去卷了,没意义。丹麦就是一个切饼很均匀的国家,受很重很重的税,扫地的和程序员工资也没差多少,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读书更多的是个人选择,而不是一种被迫内卷的无奈。

但能够效仿吗?不能够的,国家还需要资本去推动社会发展,你不卷,GDP上不去,怎么和老美竞争?按照我国这种现状,想真正躺平那肯定就是痴人说梦了。

另一方面,在我国,工人已经被看成一种鄙视链最低的阶级了。在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大家读书居然是为了不成为工人,是成为不用劳动的资本家,是成为特权阶级。工人的待遇持续的低下,培养工人的职高院校也被看成是“垃圾回收站”,得不到好的教育,没有好的待遇。半个世纪过去,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工人没有当家作主,反而还被资本主义用消费主义给收买了。堂堂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幸福度比资本主义国家还差,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