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riginal method: GANDissect
- Other method: Inpainting
-
下方gif為GANPaint的測試過程 (約15秒,上面網址為錄影程式浮水印)
過程中,我們一開始先畫出草地與樹木,草地部分可能是因為畫在接近地面的部分,所以銜接的十分自然;樹木的部分若畫在建築物兩側空白處,則結果較為完整,但如果畫樹木的筆接觸到建物就會生出樹葉在建築上,看起來較為不規則,而且建築物顏色也起了變化,從磚紅色轉變為褐色。然而在移除雲朵的部分就看起來較沒那麼成功,移除之後反而多了很多白色的部分,更像在天空增添很厚的雲層。最後我們測試去清除先前畫的草地部分,也有順利地被移除掉。
-
根據這些結果可以發現,若是新增或移除的物件有符合到圖片中應存在的位置,則圖畫後的結果就十分自然,跟周圍景物的契合度也很高,然而在移除門的部分其結果看起來就比較不成功。
GAN Dissection的主要目的是讓人了解GAN model的每層結果分析中,神經元(unit)學習到什麼樣子的物件或類別,並使人方便去對應各種物件與神經元間的關係。利用此方式能找出哪些學習偏差的神經元導致影響輸出的效果,而且透過不同的dataset,其神經元也會學到不同的特徵。
這次我們dissect的model為範例提供的LSUN living room progressive GAN,觀察的層為layer1、layer4、layer7。透過web server開啟livingroom/dissect.html之後會得到各層的網路剖析結果,如下圖:
web最上方的圖表為Unit class distribution,能夠知道不同layer中每個類別所使用的unit數量。下圖由上至下分別為layer1、4、7各層的unit圖表:
根據呈現出來的結果及圖表,發現layer1的unit僅學到天花板一類,其餘都沒有學習到,而後面的layer學習成果就進步許多,透過layer4與layer7的圖表比較可以發現layer4所學到的類別多於layer7,但在材質的部分layer7比layer4多了木頭的類別,由於沒有layer7之後的結果,只能大致推測越往後的layer可能較注重在質地等細節。雖然有些圖片中unit圈出的物件區域沒有那麼精準,但unit分辨不同圖片中的同類別物件效果蠻不錯的,像是不同顏色的植物以及不同樣式的沙發等等,大部分都有被辨認出來。
Compare with other method: Inpainting
-
架構
此方法的架構主要由三個network所構成,分別為completion network、global context discriminator和local context discriminator。completion network為用於完成圖片的convolutional network;而global context discriminator用於判別整張圖片是否連貫性的完成;local context discriminator則更仔細地針對完成填補的區域進行判斷。 -
介紹
藉由fully-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此方法主要可以利用由黑色和白色所構成的mask,將任意形狀的白色區塊對應到input圖片的區域移除,並生成可連貫性填補遺失區域的圖片。
由以上的生成結果可以發現,若是mask中即將移除的白色區塊過大,將導致生成的圖片不盡理想。Inpainting常常只有把要去除的部分弄模糊,而無法將要消除的物件完全去除,且有時會出現完全不符合背景色系的物體。 Inpainting的生成結果時而較為成功、時而失敗,不少看起來相似的例子卻有不同的結果,因此不易歸納出影響成敗的原因。
- 以整體結果而言,GANPaint的移除效果比Inpainting還來的好,而且移除的位置與四周的景物也有相互補足,整張圖片看起來就較為自然,而Inpainting的修改結果就沒那麼理想,容易出現與周遭景物不符的顏色或圖形,而且通常是利用有點略為透明(類似翅膀)的材質去覆蓋,導致整張圖修改之後反而更像多了一塊物體。
- 對修改的範圍而言,GANPaint對於大範圍或小範圍的圖形增減效果都不錯。但使用Inpainting時,去除大範圍的物體時幾乎都會失敗,即使在背景單一的狀況下,也很難將周遭的背景成功補上被去除的部分;而若是去除小範圍的物體時,雖然也有生成失敗的例子,但相對去除大範圍物體而言,生成成功的機率較高。
- 在取代物件的部分,GANpaint用以取代被移除的物件就比較制式化的感覺,例如以石地取代草地、以窗戶取代門等等,而Inpainting就沒有利用特定物件來進行填充,雖然以目前執行的結果看起來其填補結果不盡理想,但相較GANPaint而言就較為即興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