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522

Rc522 card recognition based on SPI

Primary LanguageC

RC522

Rc522 card recognition based on SPI

SPI

1、简介

SPI才用master/slave模式,一个master管理多个slave,通过SS片选信号实现主机控制某一个从机,SPI属于同步全双工传输协议。spi工作机制是master跟slave都有移位寄存器,也就是说master发送一位在FIFODATA中slave也会相应的发送一位到FIFODATA中,发送完一个字节之后,master发送完成,svale也相应的给FIFODATA写了一个字节,master直接读取就行了。但是真正读数据的时候data sheet中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image

我们要先下寄存器,然后再发送一个字节,这个字节数据可以随意一般为0,才能够获取到数据,下面再spi数据接收中写到了,回来的rx,我们直接收rx[1],将rx[0]丢掉了。 SPI有四根线分别是:

  • MOSI:Master Output Slave Input,顾名思义,即主设备输出/从设备输入。数据从主机输出到从机,主机发送数据。
  • MISO:Master Iutput Slave Onput,主设备输入/从设备输出,数据由从机输出到主机,主机接收数据。
  • SCK:即时钟信号线,用于通讯同步。该信号由主机产生,其支持的最高通讯速率为系统时钟频率的1/2,即所挂载总线速率的一半。如SPI2挂载在APB1总线上,则其最高速率为36MHz / 2 = 18MHz。类似木桶效应,两个设备之间通讯时,通讯速率受限于较低速的设备。
  • NSS:即片选信号线,用于选择通讯的从设备,也可用CS表示。每个从设备都有一条独立的NSS信号线,主机通过将某个设备的NSS线置低电平来选择与之通讯的从设备。所以SPI通讯以NSS线电平置低为起始信号,以NSS线电平被拉高为停止信号。

SPI有四种传输模式: CPOL:时钟极性选择,即为0时SPI总线空闲为低电平,为1时SPI总线空闲为高电平。 CPHA:时钟相位选择,即为0时在SCK第一个跳变沿采样,第二个跳变发送,为1时在SCK第二个跳变沿采样,第一个跳变沿发送。 工作方式1: 当CPHA=0、CPOL=0时SPI总线工作在方式1。MISO引脚上的数据在第一个SCK沿跳变之前已经上线了,而为了保证正确传输,MOSI引脚的MSB位必须与SCK的第一个边沿同步,在SPI传输过程中,首先将数据上线,然后在同步时钟信号的上升沿时,SPI的接收方捕捉位信号,在时钟信号的下降沿时,SPI发送数据,下一位数据信号上线,再重复上述过程,直到一个字节的8位信号传输结束。

工作方式2: 当CPHA=0、CPOL=1时SPI总线工作在方式2。与前者唯一不同之处只是在同步时钟信号的下降沿时捕捉位信号,上升沿时下一位数据上线。

工作方式3: 当CPHA=1、CPOL=0时SPI总线工作在方式3。MISO引脚和MOSI引脚上的数据的MSB位必须与SCK的第一个边沿同步,在SPI传输过程中,在同步时钟信号周期开始时(上升沿)数据上线,然后在同步时钟信号的下降沿时,SPI的接收方捕捉位信号,在时钟信号的一个周期结束时(上升沿),下一位数据信号上线,再重复上述过程,直到一个字节的8位信号传输结束。

工作方式4: 当CPHA=1、CPOL=1时SPI总线工作在方式4。与前者唯一不同之处只是在同步时钟信号的上升沿时捕捉位信号,下降沿时下一位数据上线。

2、SPI在linux下应用层代码

我们需要知道两个重要的结构体:

struct spi_device {  
         structdevice        dev;  
         structspi_master *master;  
         u32                            max_speed_hz;    /* 通信时钟最大频率 */  
         u8                             chip_select;    /* 片选号 */  
         u8                             mode;           /*SPI设备的模式,下面的宏是它各bit的含义  */  
        #define       SPI_CPHA          0x01                /* 采样的时钟相位                            */  
        #define       SPI_CPOL          0x02               /* 时钟信号起始相位:高或者是低电平*/  
        #define       SPI_MODE_0        (0|0)                      
        #define       SPI_MODE_1        (0|SPI_CPHA)  
        #define       SPI_MODE_2        (SPI_CPOL|0)  
        #define       SPI_MODE_3        (SPI_CPOL|SPI_CPHA)  
        #define       SPI_CS_HIGH       0x04                    /* 为1时片选的有效信号是高电平*/  
        #define       SPI_LSB_FIRST     0x08            /* 发送时低比特在前  */  
        #define       SPI_3WIRE         0x10                 /* 输入输出信号使用同一根信号线 */  
        #define       SPI_LOOP          0x20                 /* 回环模式 */  
         u8                             bits_per_word;    /* 每个通信字的字长(比特数) */  
         int                            irq;             /*使用到的中断 */  
         void                           *controller_state;  
         void                           *controller_data;  
         char                           modalias[32];      /* 设备驱动的名字*/  
};  
struct spi_ioc_transfer {  
            __u64               tx_buf;                   /* 写数据缓冲  */  
            __u64               rx_buf;                   /* 读数据缓冲  */  
            __u32               len;                      /* 缓冲的长度 */  
            __u32               speed_hz;                 /* 通信的时钟频率 */  
            __u16               delay_usecs;    /* 两个spi_ioc_transfer之间的延时 */  
            __u8                bits_per_word;           /* 字长(比特数)  */  
            __u8                cs_change;               /* 是否改变片选 */  
            __u32               pad;                                
};  

有初始化和写数据,初始化代码就不写了,在上面的代码里面有,我只说一下过程:

1、打开设备获取描述符
2、初始化传输方式,有四种
3、初始化位模式
4、初始化传输速度

下面的代码是spi读取的代码。

unsigned char  spi_read(int fd, unsigned char  *opt)
{
    int ret;
    unsigned char  tx[2];
    unsigned char  rx[2];
    tx[0] = opt[0];
    tx[1] = opt[1];
    struct spi_ioc_transfer tr;
    memset(&tr, 0, sizeof(tr));
    tr.tx_buf = (unsigned long)tx;
    tr.rx_buf = (unsigned long)rx;
    tr.len = 2;
    tr.delay_usecs = delay_spi;
    tr.speed_hz = speed_spi;
    tr.bits_per_word = bits_spi;
    ret = ioctl(fd, SPI_IOC_MESSAGE(1), &tr);
    if (ret < 1)
    {
        printf("错误是%s\n",strerror(errno));
        printf("can't write spi message\n");
        return -1;
    }
    unsigned r = rx[1];  //发送两个字节回来也是两个字节,但是第一个字节是空,第二个字节才是数据
    return r; 
}

下面的代码是spi传输代码。

void  spi_write(int fd , unsigned char  *opt)
 {
     int ret;
     unsigned char  tx[2];
     unsigned char  rx[2];
     tx[0] = opt[0];
     tx[1] = opt[1];
     struct spi_ioc_transfer tr;
     memset(&tr, 0, sizeof(tr));
     tr.tx_buf = (unsigned long)tx;
     tr.rx_buf = (unsigned long)rx;
     tr.len = 2;
     tr.delay_usecs = delay_spi;
     tr.speed_hz = speed_spi;
     tr.bits_per_word = bits_spi;
     ret = ioctl(fd, SPI_IOC_MESSAGE(1), &tr);
     if (ret < 1)
     {
         printf("错误是%s\n",strerror(errno));
         printf("can't write spi message\n");
     }
 }
  • 我对上面的代码进行一下讲解首先创建两个字节大小的发送和接收buf
unsigned char  tx[2];
unsigned char  rx[2];
  • 然后将传入的参数赋值给发送buf
tx[0] = opt[0];
tx[1] = opt[1];
  • 创建发送结构体spi_ioc_transfer,并赋值为0
struct spi_ioc_transfer tr;
memset(&tr, 0, sizeof(tr));
  • 给spi_ioc_transfer赋值
tr.len = 2;
tr.delay_usecs = delay_spi;
tr.speed_hz = speed_spi;
tr.bits_per_word = bits_spi;
  • 发送
ret = ioctl(fd, SPI_IOC_MESSAGE(1), &tr);



RC522

1、简介

其实rc522才是重头戏,我们做这个东西从0-1一共花费了三周,最开始是用python代码编写的,直接github一克隆就下来,但是我自己用c写了一遍,很多代码是跟网上差不多的,因为工作原理就差不多,但是都是再单片机上的我需要自己移植,所以这个过程就很麻烦,不过还好后面做出来了。我就在这里简述一下rc522的工作流程。这个过程很麻烦,具体的自己看ISO14443文档。

2、RC522工作机制
  • 工作流程

    1、寻卡 2、防冲撞 3、选卡 4、三轮认证 image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要知道两个概念,一个是PCD一个是PICC,PCD是用电感耦合给邻近卡提供能量并控制与邻近卡的数据交换的读/写设备,PICC一种卡型号,在通信过程中实际上是使用PCD命令控制RC522发出PICC命令与卡进行交互。具体的在这个链接里面还有 https://blog.csdn.net/wlwl0071986/article/details/48394297

`寻卡`

```
int rfid_request (unsigned char reg_code, unsigned char *card_type)
{
    int status;
    unsigned int len_bit;
    unsigned char com_buf[MAXRLEN];

    clear_bit_mask(STATUS2_REG, 0x08);
    write_reg(BIT_FRAMING_REG, 0x07);
    set_bit_mask(TX_CONTROL_REG, 0x03);

    com_buf[0] = reg_code;

    status = rfid_com(PCD_TRANSCEIVE, com_buf, 1, com_buf, &len_bit);

    if((status == MI_OK) && (len_bit == 0x10))
    {
        *card_type = com_buf[0];
        *(card_type + 1) = com_buf[1]; 
    }
    else
    {
        status = MI_ERR;
    }

    return status;
} /* ----- End of rfid_request()  ----- */
```
函数将我们的寻卡命令PICC_REQIDL装填如要发送的数组,通过PcdComMF522函数发送出去,如果此时在PCD有效范围内没有寻找到卡,则函数返回MI_ERR,若函数返回MI_OK,并且ulen为0x10(16bit)为两个字节则说明寻卡成功,返回的两字节被装填入CardRevBuf数组。

`防冲撞`

```
int rfid_anticoll (unsigned char *sernum)
{
    int           status       = 0;
    unsigned char i            = 0;
    unsigned char sernum_check = 0;
    unsigned int  len;
    unsigned char com_buf[MAXRLEN];

    clear_bit_mask(STATUS2_REG, 0x08);
    write_reg(BIT_FRAMING_REG, 0x00);
    clear_bit_mask(COLL_REG, 0x80);

    com_buf[0] = PICC_ANTICOLL1;
    com_buf[1] = 0x20;

    status = rfid_com(PCD_TRANSCEIVE, com_buf, 2, com_buf, &len);
    if(status == MI_OK)
    {
        for(i = 0; i < 4; i++)
        {
            *(sernum + i) = com_buf[i];
            sernum_check ^= com_buf[i];
        }

        if(sernum_check != com_buf[i])
        {
            status = MI_ERR;
        }
    }

    set_bit_mask(COLL_REG, 0x80);

    return status;
} /* ----- End of rfid_anticoll()  ----- */
```
 当我们发送93与0x20后,PICC返回5个字节其中前4个字节是UID,最后一个字节是校验它是4个先前字节的“异或”值。其中的过程我们是根据卡片的序列号不一样而决定的,具体过程自行搜索。
 
 `选卡`
 
 ```
 int rfid_select (unsigned char *sernum)
{
    int             status = 0;
    unsigned char   i; 
    unsigned int    len_bit;
    unsigned char   com_buf[MAXRLEN];

    com_buf[0] = PICC_ANTICOLL1;
    com_buf[1] = 0x70;
    com_buf[6] = 0;

    for(i = 0; i < 4; i++)
    {
        com_buf[i + 2]  = *(sernum + i);
        com_buf[6]     ^= *(sernum + i);
    }

    calulatate_crc(com_buf, 7, &com_buf[7]);

    clear_bit_mask(STATUS2_REG, 0x08);

    status = rfid_com(PCD_TRANSCEIVE, com_buf, 9, com_buf, &len_bit);

    if((status == MI_OK) && (len_bit == 0x18))
    {
        status = (int)com_buf[0];
    }
    else
    {
        status =MI_ERR;
    }

    return status;
} /* ----- End of rfid_select()  ----- */
 ```
 选卡发送了9个字节的数组,第一个是防冲撞PICC嘛,第二个是发送的值,数组的2-5是ID NUMBER,第6个是校验和,最后两个字节是选择操作。若发送成功,ID NUMBER相配对。那么就选定了这个卡了。如果不完整,PICC应保持READY状态并且PCD应以递增的串联级别来初始化新的防冲突环。
 
 `认证`
 
 ```
 int rfid_auth_state (unsigned char auth_mode, unsigned char addr, 
    unsigned char *key, unsigned char *sernum)
{
    int             status      = 0;
    unsigned int    len_bit     = 0;
    unsigned char   reg_val     = 0;
    unsigned char   com_buf[MAXRLEN];

    /* 验证指令 + 块地址 + 扇区密码 + 卡序列号 */
    com_buf[0] = auth_mode;
    com_buf[1] = addr;

    memcpy(&com_buf[2], key, 6);
    memcpy(&com_buf[8], sernum, 6);

    status = rfid_com(PCD_AUTHENT, com_buf, 12, com_buf, &len_bit);
    reg_val = read_reg(STATUS2_REG);
    if((status != MI_OK) || (!(reg_val & 0x08)))
    {
        status = MI_ERR;
    }

    return status;
} /* ----- End of rfid_auth_state()  ----- */
 ```
  • 步骤1:PCD为选择的防冲突类型和串联级别分配了带有编码的SEL。
  • 步骤2:PCD分配了带有值为‘20’的NVB。
  • 步骤3:PCD发送SEL和NVB。
  • 步骤4:工作场内的所有PICC应使用它们的完整的UID CLn响应。
  • 步骤5:假设场内的PICC拥有唯一序列号,那么,如果一个以上的PICC响应,则冲突发生。如果没有冲突发生,则步骤6到步骤10可被跳过。
  • 步骤6:PCD应识别出第一个冲突的位置。
  • 步骤7:PCD分配了带有值的NVB,该值规定了UID CLn有效比特数。这些有效位应是PCD所决定的冲突发生之前被接收到的UID CLn的一部分再加上(0)b或(1)b。典型的实现是增加(1)b。
  • 步骤8:PCD发送SEL和NVB,后随有效位本身。
  • 步骤9:只有PICC的UID CLn中的一部分等于PCD所发送的有效位时,PICC才应发送其UID CLn的其余部分。
  • 步骤10:如果出现进一步的冲突,则重复步骤6~9。最大的环数目是32。
  • 步骤11:如果不出现进一步的冲突,则PCD分配带有值为‘70’的NVB。
  • 步骤12:PCD发送SEL和NVB,后随UID CLn的所有40个位,后面又紧跟CRC_A校验和。
  • 步骤13:它的UID CLn与40个比特匹配,则该PICC以其SAK表示响应。
  • 步骤14:如果UID完整,则PICC应发送带有清空的串联级别位的SAK,并从READY状态转换到ACTIVE状态。
  • 步骤15:PCD应检验SAK(选择确认)的串联比特是否被设置,以决定带有递增串联级别的进一步防冲突环是否应继续进行。 注意:这里讲解一下上面的SEL和NVB是什么,我们前面说了,防冲撞的时候发送了两个字节过去,然后得到了4个字节的ID NUMBER,即PICC_ANTICOLL1 (0x93),第二个字节为0x20,SEL规定了串联级别CLn,NVB规定了PCD所发送的CLn的有效位的数目。

image image

所以我们选择了SEL为093表明串联级别1,NVB为0x20表明PCD发送字节数为整两个字节。

image

三次相互认证的令牌原理框图     (A) 环:由MIFARE 1卡片向读写器发送一个随机数据RB。     (B) 环:由读写器收到RB后向MIFARE 1卡片发送一个令牌数据TOKEN AB,其中包含了用读写器中存放的密码加密后的RB及读写器发出的一个随机数据RA。     (C) 环:MIFARE 1卡片收到 TOKEN AB 后,用卡中的密码对TOKEN AB的加密的部分进行解密得到RB',并校验第一次由(A)环中MIFARE 1卡片发出去的随机数RB是否与(B)环中接收到的TOKEN AB中的RB'相一致;若读写器与卡中的密码及加密/解密算法一致,将会有RB=RB',校验正确,否则将无法通过校验。     (D) 环:如果(C)环校验是正确的,则MIFARE 1卡片用卡中存放的密码对RA加密后发送令牌TOKEN BA给读写器。      (E) 环:读写器收到令牌TOKEN BA后,用读写器中存放的密码对令牌TOKEN BA中的RA(随机数)进行解密得到RA';并校验第一次由(B)环中读写器发出去的随机数RA是否与(D)环中接收到的TOKEN BA中的RA' 相一致;同样,若读写器与卡中的密码及加密/解密算法一致,将会有RA=RA',校验正确,否则将无法通过校验。     如果上述的每一个环都为“真”,且都能正确通过验证,则整个的认证过程将成功。读写器将允许对刚刚认证通过的卡片上的这个扇区进入下一步的操作(读/写等操作)。

  • rc522的构造图

image

上面这张图片就是rc522卡片结构图,可以看见有一个天线接口,作用是当卡片过来将磁信号转换为电信号,FIFO是内部缓存,我们写数据和读数据都是在这里进行,后面就是寄存器,然后就是跟主机通信,可以用i2c、spi、uart三种通信方式,本文用的spi。

  • rc522寄存器

image

1、其中第0扇区的块0是用于存放厂商代码的,已经固化,不可更改,为32位(4Bytes),我们获取ID NUMBER的时候就是获取的这个ID;
2、每个扇区的块0、块1和块2位数据块,可用于存储数据,每块16个字节(只有S50卡是这样);
3、每个扇区的块3位控制块,包含了密码A、存取控制、密码B,具体结构如下图所示;